最近,关于新能源汽车的利好消息真是不少,很多业内人士也都乐观表示,新能源汽车在中国市场上终于要刮起一阵旋风了。
具体来看,在补贴方面,包括北京等地方政府都出台了“1:1补贴政策”;在税费方面,购买新能源车将免征购置税;在公共采购方面,政府机关及机构将采购不低于30%的新能源汽车;而大家一致关注的产品层面,则将统一标准和目录。
如此看来,新能源汽车似乎真的到了大展拳脚的时机。北京北辰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中心副总经理颜景辉就指出,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汽车生产企业愈发重视这类产品的研发和销售,经销商的积极性也在不断提升,有形市场也在搭建推广平台,这都是新能源汽车可以更好发展的基础。
不过,就在热潮仿佛将至的当下,笔者却想呼吁业界可以更为冷静应对市场之变。毕竟,按照《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年~2020年)》,到2015年,全国新能源汽车应该累计产销50万辆。但去年一整年,其销量才不过2万辆而已。目标与现实的差距如此之大,虽然预示着市场前景看好,但也说明撬动这一市场并非易事。
而且,新能源汽车之于自主品牌来说也被寄予厚望,不少声音都在期待其能借此实现弯道超车,真正做强中国汽车工业。可事实却又显得很残酷:且不论消费者对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的接受程度是否出现巨大改变,单就产品自身来说,提升其技术水平、质量水平和服务水平,还是“浩大工程”,这些做不好的话,消费者是不会买单的。
并且,必须注意,在技术创新和自主研发的投入上,对于眼下各大车企的力度是否够大,相信很多人心里还是会打个问号。加之,在汽车制造工艺、质量控制、供应链管理等方面,新能源汽车与传统汽车有差异也有相同之处,做好新能源汽车产品,从而做大这个新兴产业,必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所以,在当下政策频出,大力扶持新能源汽车实现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一方面可以高瞻远瞩地制定目标,但另一方面,却要脚踏实地、再接再厉,才能更好地把握机遇。新能源汽车是中国汽车,也是世界汽车向前发展的大方向,朝着未来的曙光,我们需要走得够快,但更需要走得够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