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第一物流网

关注掌链公众号

洞悉物流供应链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培训 > 培训 >
供应链专才为何受困?
来源:现代物流报    作者: 阅读:811 日期:2015-03-09

造成此类专业人才不足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包括院校等教育机构的问题,同时又包括企业自身对人才职业规划的问题。

    【行业观澜】 “专才”匮乏的背后

     作者:李桂珍

  近年来,以新型流通方式为代表的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行业发展迅速,使得各大企业对供应链专才的需求也急剧上升。尽管供应链专才在当前的市场中供不应求,但实际上,往往符合企业要求的专业人才却十分匮乏。

  按照职能领域划分,供应链专才主要包括物流人员、采购人员、物料计划员、库存管理员、生产调度员、生产监督员、供应链管理流程及功能分析员等众多岗位。这其中,采购岗位的专业人才最为匮乏。

  由于采购岗位对采购人员的技术能力、工作经验要求十分高,不仅要熟悉采购流程、计划、成本、法规、行业特点等,还要对质量、工艺、制造具备一定的了解,并且还要拥有良好的与人沟通的能力、应变能力和责任感。所以,采购岗位的专业人才必须具备全面的知识结构系统,以及很强的综合能力。

  特别是在当今社会中,企业之间的竞争早已不再是单纯的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企业集群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而采购专业人才作为供应链管理上的关键岗位,其地位和作用愈发显得格外重要。

  但从现阶段来看,我国高等教育和职业培训在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着数量和质量上的不足,严重滞后于相关产业和市场的需求,并制约着采购与供应链管理战略地位的进一步提升。然而,造成此类专业人才不足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包括院校等教育机构的问题,同时,又包括企业自身对人才职业规划的问题。具体来说:

  一是教育体系落后,培养目标不够明确。由于受到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分业管理现状和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虽然,目前我国已有不少高等院校开设了供应链专业课程,但是,其课程设置不尽科学,培养目标不够明确,缺少必要的社会调查与经验供参考,使人才的培养受到了较大的局限。

  二是师资力量薄弱,整体教学水平不高。目前,我国有关供应链专业的教育体系刚刚起步,还未能形成成熟的人才层次结构,主要表现为教师的实践能力比较缺乏、教育方式过于简单化,往往只注重传授知识,而忽视了学生的操作综合能力与实践创新能力,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很难适用于企业的发展需求。

  三是管理效率低下,缺少人才培养计划。针对供应链专才培养的问题,大多数企业普遍缺少一个长远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以及完整、科学的管理机制,既不能为内部员工提供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又不能为员工创造培训与进修的机会。因此,真正懂得供应链,且掌握供应链的专业人才十分匮乏。

  四是激励制度不足,难以留住高端人才。在现有的管理模式中,许多企业都会陷入一个绩效的误区,即把单纯的成本降低看成是评估标准,从而对员工的评估方面显得目光狭隘,缺少健全的绩效评估标准,以及有效的激励制度,这就导致了供应链专才的平均薪水过低,从而造成了人才流失。

  鉴于以上不足,近年来,社会上兴起了一股供应链专业教育培训的热潮。例如:为了弥补供应链专才不足,一些院校的其他专业课程纷纷转向供应链领域。但是,供应链专业较为复杂,从原材料供应商开始,涉及到采购、生产计划、运输、配送到客户服务各个环节,几乎触及了整个商业流程的所有方面。因此,供应链专业不仅包括物流、采购等业务的知识技能,还包括对计划、协调、跟踪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培训。然而,仅仅通过其他专业课程转型成为供应链专业课程,其教育培养的过程也只能是供应链专业中的某一项业务技能,并不能涵盖供应链专业的所有技能。因此,这种教学转型方式是无法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供应链专才的。

  又如:由于供应链专才供不应求,一些非供应链专业的求职者纷纷跨部门工作。但是,供应链是关于规划、调控以及控制物料、组建和成品,从供应商到消费者手里的一系列活动,是由生产企业、物流企业、客户等各种实体构成的一种复杂的体系,这就要求专业人员必须具备全面的专业知识技能、较强的协调管理能力,以及丰富的岗位实践经验。然而,跨部门工作的方式,往往只能完成供应链岗位中的某一项业务,并不能实现供应链岗位中的所有流程。因此,以跨部门工作来解决供应链专才不足的问题是行不通的。

  综合来说,当前,我国供应链专才十分匮乏,这一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物流大规模发展的瓶颈之一,亟须得到国家教育界和整个行业的高度重视。(作者单位系中信物流有限公司)

  本文由《现代物流报》授权第一物流网首发

© 2021 CN156.com Interactive.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掌链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邮箱:cn156@188.com 《第一物流网》版权所有,未经合法授权禁止复制、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京ICP备18029850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