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全面掌握我国物流本科专业建设的整体情况,对物流本科专业现状进行分析,使得物流本科人才的培养更符合物流业的发展需要, 2013年8月中旬至11月中旬,教育部高等学校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教指委”)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物流专业建设及学科战略发展调研工作。
精心筹备 科学调研
2013年8月1日,在本届教指委第一次主任办公会上,教指委领导明确了本次调研的基本原则、实施安排及任务分配等具体要求。为此,教指委成立专门的调研工作组,确定了本次调研的范围、工作流程、任务分配方案和工作计划。
据了解,本次调查范围涵盖全国开设物流管理、物流工程和采购管理等三个物流专业的高校,调研对象为物流专业负责人。调查按专业布点进行数据采集,共回收问卷130份,其中有效问卷115份,涉及全国115个专业布点。其中,物流管理89个,物流工程25个,采购管理1个,调研地区包括北京、天津、辽宁、甘肃,四川、重庆、云南、广东、湖南、湖北、安徽、江苏、浙江、上海等14个省市。
本次调查的内容包括:专业总体情况,涵盖专业名称、所属院系、学制年限、学科带头人等基本情况;专业招生和(近三年的)就业情况;专业师资情况和外聘师资情况;专业课程和教材使用情况;实验室建设情况;实习基地建设情况;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建议;专业发展历史沿革、专业学术研究成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改革及其效果等。
本次调查包括全局数据采集和抽样调查两个部分,其中全局数据由教育部提供全国的物流专业布点整体数据,抽样调查则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由被调查省市的教指委委员单位或委托单位(如果该省市无教指委委员单位则委托一个组织单位)向本省市的调查对象发放问卷,调查对象回答问卷并反馈。为了确保调查数据的准确性,本次抽样调查要求调查对象反馈的调研问卷要加盖学校教务处公章。
据教指委相关人员介绍,调研工作组根据本次调研的要求,结合2008年教指委物流专业建设及学科战略发展调研工作,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设计了本次调研的问卷。本次调查充分发挥了全体教指委委员单位的作用,根据任务分配方案,在有委员单位的省市,委托委员单位牵头组织本省市调研工作,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组织召开本省物流专业建设调研座谈会;没有委员单位的省份,委托一所院校组织组织调研。为了全面掌握全国本科物流专业布点情况,调研工作组特地向教育部申请并获得全国近10年的本科物流专业布点数据。
调研工作组对调查问卷反馈数据进行有效性处理和统计分析,结合教育部提供的本科物流专业布点的全局数据,通过科学分析和历史数据比对,最终形成调研报告。
成绩突出 问题仍存
物流专业发展迅猛,但是发展不够平衡。
近几年,高等教育得到长足发展,各院校开设物流专业的数量也在增长迅速,物流管理、物流工程、采购管理专业分别由2008年的271个、56个、0个上升至393个、80个、2个,呈现出物流管理专业较多、物流工程和采购管理数量相对较少的不平衡发展局面。
与此同时,物流专业区域布点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呈现出“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状况。随着中西部经济的发展,目前这种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现状将得到改善,同时也要求通过加强东西部院校的共同学习、交流,来促进中西部物流教学和研究的发展。
教学更加规范,专业还需进一步完善。
根据调查报告中院校开设的课程和使用的教材情况来看,各院校基本按照《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四年制)指导性培养方案》和《物流工程本科专业(四年制)指导性培养方案》建议来开始相关的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这说明教育部和教指委在规范物流专业教学方面所做的努力初现成效。但是调研数据也反映出,院校存在专业设置无特色、专业定位不清晰、课程设置重复、教学内容交叉、教材同质化等方面的问题。院校需要明确各自所开设专业的定位和目标,加强专业特色方面的研究和实践。
师资素质进一步提高,专业教师的教学经验、科研能力、企业实践经验等有待进一步提升。
根据调查报告相关数据,师资整体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师资队伍的学历水平和职称方面有明显提升。相比2008年,目前教师学历水平有所提高,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超过一半,一方面越来越多的高学历教师加入到物流专业教育教学中来,另一方面很多老师选择继续深造以提高自身的学术素养和学历水平。教师职称方面也有所改善,拥有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超过半数,学术及科研水平有所提高,讲师和副教授依旧是各高校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教学研究的主力。
但与此同时,不少学校仍存在师资紧张的情况,缺乏教学和实践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对于专业建设时间短的院校来说,优秀师资缺乏的问题尤为突出。同时,教师的企业实践经验比较缺乏,教学偏重理论,教师对物流行业前沿知识和理论了解和掌握不够,科研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科研与产业结合度不高,科研转化成生产力的效果不明显。
调研报告指出,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包括师资队伍的构成、“重科研、轻教学”的院校教师考核机制和“重理论,轻实践”的激励机制以及缺乏灵活合理的企业兼职教师的评聘制度等。需要通过各种教学交流、企业实践、科研参与来提升教师队伍学术及科研水平,以适应我国迅速发展的物流业。同时建议建立相应的教师培训和交流平台,形成师资培养标准和方案,促进教师在国内外之间、校企之间和院校之间进行交流和培训,确保师资培养体系化。
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需要进一步提升实验室建设和实习基地的建设水平。
调研数据显示,大部分的学校都已经建设了校内物流实验室,这有利于物流专业学生实践学习的开展。但是目前高校对物流实验室建设的投资力度不大,所使用的技术、设备、软件与物流企业实际存在较大差距,需要更多的财政支持,提高实验室建设投资额度和实验室质量。
院校的实习基地呈现多元化,涵盖物流企业、生产制造企业、商贸流通企业,这也符合物流是复合型生产服务业的特点。借助实习基地,让物流专业的学生走进企业,学习企业实务,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真正掌握学习到的物流理论与方法。但是院校也反映出一些问题,如企业实习基地提供的有效岗位不足,实习内容与教学内容不衔接等。
专业建设要适应经济全球一体化,人才培养面向国际化。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中国要更加融合到全球的供应链体系中,中国物流行业需要更多具备国际化视野、能够参与全球供应链整合和管理的高端人才。物流人才培养要适应这一趋势,物流专业建设上要加强国际化交流,积极地“走出去,引进来”,让更多的教师参加国际交流活动和培训,邀请国外学者讲学,同时积极组织学生的国际交换和交流活动,充分利用国外的教学资源,推动国际间的合作项目,实现信息和资源共享。
物流业开始进入转型发展与产业提升阶段,物流专业要加强内涵建设,提升专业质量以适应物流业的发展。
调查报告指出,一个专业的建设需要时间积累,物流专业建设在我国发展时间也较短,各院校物流管专业的开设时间大部分都不足10年,此外还有不少院校是在最近3年内才开始开设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的。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大部分学校的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建设、师资建设、人才培养、专业知识储备、实验室与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都存在积累不足的问题。因此,物流专业的建设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院校需要在教育部的领导下和教指委的指导下,通过多种途径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提升专业水平,以适应物流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