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2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长何黎明围绕“十四五”规划 谋定高质量发展开启现代物流体系建设新征程,对2021年我国物流业发展回顾与展望,具体内容如下: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我们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我国物流业总体保持复苏态势,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2022年将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非常重要。我国物流业将顺势而为,围绕“十四五”规划,谋定高质量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开启现代物流体系建设新征程。
一、2021年我国物流业发展回顾
2021年,我国物流业总体实现稳步复苏,现代物流体系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为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是社会物流需求保持较快恢复。2021年,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均值为50.5%,高于前两年水平,经济复苏带动物流需求增长。全国社会物流总额335.2万亿元,同比增长9.2%,高于GDP增速1.1个百分点。社会物流需求基本恢复到正常年份水平。其中,工业品物流总额、单位与居民物品物流总额、农产品物流总额同比分别增长9.6%、10.2%、7.1%,均实行恢复性增长。全年物流业景气指数平均为53.4%,维持在景气水平。受益于疫情总体稳定和制造业较强的韧性,我国出口保持较高增速,工业生产持续增长,工业物流需求旺盛,制造业中出口相关物流以及装备制造、高新制造业物流需求高于平均水平,成为工业物流恢复的重要动力。消费物流增速有所趋缓,疫情推动网络购物成为居民消费重要渠道,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24.5%,带动电商快递业务量扩张,全年快递业务量首次突破1千亿件,持续领跑其他细分市场。
二是物流市场主体活力显著增强。2021年,物流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等物流市场主体超过600万家,就业人数超过5000万人。其中,A级物流企业接近8千家,规模型5A级企业超过400家。全国物流业总收入11.9万亿元,同比增长15.1%,持续保持较快增长速度。中国物流50强企业收入合计1.4万亿元,占总收入比例达到13%左右。疫情下规模型龙头企业抗风险能力显现,市场份额有所扩大,快递快运、冷链物流、航运航空物流、合同物流等细分市场集中度提升。物流资源重组整合步伐加快。经国务院批准,中国物流集团正式成立,物流国家队重组整合拉开序幕。京东物流、东航物流、中铁特货、满帮集团、安能物流等各领域一批龙头企业纷纷上市,资本市场助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
三是物流设施网络布局力度加大。2021年,全国物流相关固定资产投资有望超过3.5万亿元,一批重大物流基础设施得到有力支持。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十四五”首批25家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目前全国已经布局建设国家物流枢纽增至70个。以承载城市为战略支点,健全国家物流枢纽网络,重在整合存量物流设施,补齐设施短板,联动交通基础设施,促进枢纽互联成网,加快编织“通道+枢纽+网络”的物流运行体系,打造区域物流产业集聚区,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创造低物流成本的投资环境。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布局建设100个左右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推动建成三级冷链物流节点设施网络。第三批示范物流园区名单发布,加强园区互联互通、联动发展。第二批多式联运示范工程通过项目验收,加快货运枢纽布局建设。
四是国际物流呈现供需两旺。2021年,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综合指数迈入3300点大关,“一舱难求”阶段性好转,持续影响国际供应链稳定。国际物流增长较快,全年中欧班列开行约1.5万列,同比增长22%,开行国际货运航班7.4万班,同比增长25.8%,完成国际航线货邮运输量241.5万吨、国际及港澳台快递19.3亿件,同比分别增长20.2%、17.4%。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突破6000列,中老铁路国际货物列车开行,区域物流条件改善彰显开放新优势。受内需转变影响,进口物流下行压力趋升。2021年进口物流量由上年的增长8.9%转为下降1.0%。特别是下半年以来由增转降,主要是大宗进口量有所趋缓。高新技术产品进口量仍然保持较快增长,有力支撑产业结构调整。
五是科技创新引领作用深化提升。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大力发展智慧交通和智慧物流”,物流行业数字化转型提速。截止到年底,全国共有1968家网络货运企业,整合社会零散运力360万辆,全年完成运单量近7千万单,平台经济焕发新动力。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物流融合。无接触配送机器人投入疫区生活物资保障,自动驾驶卡车在港口、矿山等物流场景加快商业化落地,全国第一条常态化大型货运无人机专用航线开通,数字物流仓库大幅提升周转效率,海运行业“全球航运商业网络”(GSBN)区块链联盟正式运营,科技创新对物流产业升级的引领带动作用持续增强。
六是绿色低碳物流影响程度加深。2021年,我国新能源物流车累计销量超过11万辆,较上年翻番。国家出台《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要求重点区域新增或更新物流配送等车辆中新能源比例不低于80%。首批16个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城市名单发布,各地大力出台新能源和清洁能源物流车便利通行政策,带动城配新能源物流车购销两旺。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行动纳入“碳达峰十大行动”之一。重型柴油货车国六排放标准正式实施,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应用试点启动,氢能产业示范区带动燃料电池车辆商业场景打造,光伏产业推广利用仓库屋顶太阳能发电获得支持,绿色低碳倒逼产业转型升级。
七是物流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改善。2021年,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物流企业营商环境调查报告》,超七成企业肯定物流领域审批许可等政务环境的改善。《“十四五”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规划》正式发布,现代物流体系成为两大支撑之一,助力构建现代流通网络,更好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以及商贸物流、数字经济等多项“十四五”专项规划从各自领域对现代物流进行战略部署,现代物流产业地位再上新台阶。国家出台的减税降费、规范执法、便利通行、金融信贷、纾困帮扶等多项政策措施惠及物流业,持续激发和保护市场主体活力。多部门出台文件,多措并举切实维护快递员、货车司机等从业人员合法权益。
八是行业基础工作支撑高质量发展。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重点提到要加强现代物流等服务领域标准化。自2003年9月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建立以来,已制定并发布国家标准90项、行业标准72项、团体标准27项。由中物联组织起草的我国首个食品冷链物流领域强制性国家标准《食品冷链物流卫生规范》正式实施,对于规范冷链物流服务质量具有重要作用。中物联推动国家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全年共完成1+X证书考核近3万人,累计考核人数超过9万人,参与试点的院校705所。教育部开展高校一流物流专业建设、物流专业新文科建设试点。目前,全国已有700个本科物流类专业点、1300多个高职物流类专业点和560多个中职物流类专业点。中物联科学技术奖自2002年国家科技部批准以来,评出获奖成果上千项。中物联设立课题研究计划,重大重点课题引导行业研究方向。物流领域产学研结合工作大力推进,产学研基地发挥重要作用,在科技攻关、专利转化、人员培养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
二、当前我国物流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当前,我国物流运行面临的国内国际形势较为严峻,对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带来一定挑战,但也存在重大机遇。需要我们从战略层面积极谋划、妥善应对,开辟一条现代物流高质量发展的道路。
(一)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调整风险加剧
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影响持续分化。我国凭借有效的疫情防控措施,较快恢复生产,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增强,货物进出口总额再创历史新高。但是国际航运运力紧张、电力能源供应不足等问题加剧了供应链的不确定性。随着国外疫情态势逐步转变,全球供应链呈现区域化、本土化、多元化趋势,部分生产需求将加快回流和转移,这对未来一段时间适应全球供应链调整风险,提升现代物流韧性和灵活性提出了挑战。同时,随着中欧班列常态化开行,陆海新通道、中老铁路等国际大通道陆续开辟,“一带一路”国际经贸走廊承接产能转移,有助于维护区域供应链稳定。《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协定正式生效,带来供应链区域合作机会,都对现代物流跟随产业链“走出去”带来新的机遇。
(二)要素成本价格上涨压力持续加大
2020年下半年以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到2021年下半年,国内电力、煤炭、成品油等领域出现了阶段性供应紧张。全年成品油价调整出现“15次上涨、6次下跌、4次搁浅”的局面,柴油累计每吨上涨超过1400元,物流企业不堪重负。国家大力推动中小企业普惠金融,但是企业获得感不足。主要原因是物流企业存在大量保证金和运费账期,账期普遍在3个月以上,由于缺乏征信数据和确权手段,无法获得信贷支持导致资金成本高企。此外,物流用人难用人贵、用地难用地贵问题日益突出。《2021年货车司机从业状况调查报告》显示,35岁以下司机占比为25.5%,较2016年调查明显减少,司机“招聘难”成为普遍现象。部分城市规定市区内不再新批物流用地,城市配送中心远离城市大幅推高配送成本。2021年社会物流总费用16.7万亿元,同比增长12.5%,运输费用、仓储费用、配送费用等上涨幅度较大,单纯依靠要素降本空间日益收窄。
(三)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存在瓶颈
新冠肺炎疫情进一步巩固了我国作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的地位。随着外部形势变化和经营成本上涨,倒逼企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产业升级提速对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提出更高要求。商务部、中物联等8部门确定了第一批10个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城市和94家示范企业,各地积极制定并实施“链长制”方案,优质企业牵头制造业强链补链行动,重在推动经济循环流转和产业关联畅通,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但是,我国物流配套能力低端化成为重要制约瓶颈。物流业作为重要的生产性服务业,长期处于微利经营,主要是服务功能单一、专业化水平低。物流业与制造业之间更多是简单的供需关系,产业融合成熟度不够。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推进物流业制造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激发制造业释放服务需求带动物流业效率提升效益增加,促进物流业以专业服务助力制造业价值链攀升,有望实现产业链供应链整体跃迁。
(四)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物流短板凸显
我国具有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扩大内需战略正在成为战略基点。2021年,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9.1%,是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一拉动力。我国人均GDP超过1.2万美元,与高收入国家差距进一步缩小。我国城镇化率超过60%,对内需有很大的拉动力。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缩小,乡村振兴带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一轮扩大内需战略重在围绕做大做强国内市场,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出发点,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增强经济内生动力,这对与内需相适应的物流基础设施和服务能力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城市物流普遍面临限行限地问题,特别是城市末端网点短缺,不适应高时效高频次的消费物流需求。区域物流枢纽承载条件不够,不适应标准化大批量的中转物流需求。物流服务交付能力不足,不适应一体化集成式产业物流需求。多层级物流基础设施布局、高标准物流交付能力仍是制约内需扩大的重要短板。
(五)数字经济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数字经济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发展数字经济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程度加深,产业边界正在消融,新兴业态的场景革命正在兴起,开放、共享、协同、去中心等特征使得资源配置效率更高,市场响应速度更短,将从根本上改变整个产业生态体系,对企业转型升级带来更多机遇。《数字经济“十四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智慧物流,涉及物流新基建、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等。但是,在转型过程中也出现了资本无序扩张、不正当竞争、行业垄断和权益保障等问题。中小企业仍然面临数字化鸿沟,存在“不敢转”、“不会转”、“不能转”等问题。数字化政务等公共服务还存在短板,数据治理、平台治理能力还有待提升,制约了智慧物流健康发展。
(六)碳达峰碳中和带来绿色转型机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目前,全球有140多个国家以各种形式提出了碳中和承诺,这意味着未来发展范式将发生深刻转变。过去传统的“先发展、后治理模式”被低碳发展模式取代。但是,这也是一项复杂工程和长期任务,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目前,一些地方出现了“碳冲锋”、“一刀切”、运动式“减碳”等问题,特别是对于国四、国五排放车辆限行区域越来越大,甚至限制柴油货车进入工矿厂区,将长期目标短期化,影响了地区经济运转和民生保障。对于传统物流业来说,绿色转型是否会增加物流成本,需要统筹考虑外部成本、隐性成本、机会成本等来“算总账”,这也将带动物流相关领域碳排放核算监测和评价体系发育。随着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上线,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行动开展,对物流企业绿色转型的自主变革带来重大机遇。
三、我国物流业高质量发展趋势展望
2022年是全面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期,也是现代物流体系建设的攻坚期。继2021年强劲反弹后,由于新冠肺炎疫情持续、长期的供应链挑战和通胀不断增加,全球经济将面临较大复苏压力。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经济下行压力有所累积。但是我国经济韧性较强,长期向好的局面不会改变。国家“十四五”规划多处提到物流和供应链,涉及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全方位、多角度勾画出现代物流体系建设蓝图,现代物流日益成为支撑实体经济发展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在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下,我国物流业有望延续稳中有升态势,社会物流物流总额增速全年预计将保持在6%左右。
面临新的形势,现代物流高质量发展是必由之路。当前,现代物流高质量发展将重点体现五个新变化。
新阶段:从粗放式规模扩张向精益化提质增效转变。我国物流业规模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位,物流业收入增速也保持了相对较高的水平,但是企业盈利能力总体不高。随着我国产业加快迈向价值链中高端,对物流交付、时效、品质都提出更高的要求,倒逼物流业转型升级,进入追求高品质、高效率、高效益的精益化新发展阶段。产业升级、结构优化、创新驱动助力提质增效,将成为现代物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特征。
新任务:从单纯降低物流企业成本向降低供应链全流程物流成本转变。当前,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维持在14.6%左右已经有较长一段时期,下一步单纯依靠降低运输、仓储、配送等单环节成本下降空间较小。未来,国家间的竞争就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现代物流贯穿一二三产业,随着物流与制造业、商贸业、农业等深度融合,通过资源整合、流程优化、组织协同、生态共建,来降低供应链全流程物流成本,进一步推进物流运行水平提升潜力巨大。
新模式:从传统物流模式向数字经济、枢纽经济、低碳经济新模式转变。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物流业深度融合,推动传统物流模式向数字化、智能化、网联化为特点的智慧物流模式转变。随着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畅通国内大循环带动原来以沿海布局为主的物流设施向全国延伸,将加快形成内外联通、安全高效的物流网络,助力产业升级和梯度转移,构建区域经济新增长极。随着碳达峰碳中和任务推进,传统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产业绿色转型预期更加明确。
新动力:从劳动力、土地等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我国传统物流业靠投入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提供单环节基础性服务为主,同质化程度高,附加价值偏低,存在“低端锁定”问题。随着产业链供应链升级,现代物流一体化、集成化、高端化要求日益迫切,物流业进入以创新和人力资本为主要驱动的时代,技术创新、流程创新、模式创新日益活跃。物流业将由原来的同质化低成本竞争向差异化的质量竞争、效率竞争、效益竞争转变,逐步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
新机制:营商环境优化和体制机制改革是重要保障。现代物流作为以人为本的产业,与政府监管等营商环境息息相关。可以说,没有高质量的营商环境就没有高质量的物流产业。随着改革逐步进入深水区,更需要通过深层次的体制机制改革,破除阻碍高质量发展的政策瓶颈,逐步由监管缺位越位错位向综合监管、协同监管、数字监管转变,形成有利于现代物流高质量发展的公平竞争、规范有序、开放稳定的营商环境,充分激发起市场主体的活力,为推动现代物流供需适配、经济高效、开放协同、安全可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制度基础。
下一步,紧扣发展变化趋势,依托自身资源禀赋,坚持守正创新,推进现代物流高质量发展重点有五个战略路径。
一是以深度融合为主线的价值链升级路径。适应产业链升级趋势,物流业与制造业、商贸业、农业等产业将深化融合。企业主体之间、业务流程之间、信息数据之间、设施资产之间、标准规范之间融合的程度将逐步加深,逐步从简单外包向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转变,加强客户粘性和供应链稳定性。从提供基础性服务向增值服务再到供应链一体化服务转变,提升附加价值和企业效益。从基础服务商向物流服务商再向物流整合商转变,增强价值创造能力,推动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
二是以智慧物流为方向的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式变革路径。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智慧物流发展方式将成为物流业演进的重要方向。传统线下物流将全面触网,“上云用数赋智”,加快向业务在线化、数据业务化和流程可视化转型,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物流运行质量。物流企业边界将全面打开,产业链上下游相互赋能,加快向共享化、绿色化和平台化转型,培育协同共生的物流生态圈。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基础设施深化融合,新基建将带动新一代智能物流弯道超车,开辟物流竞争新赛道,万物互联的物流互联网有望形成。
三是以做大做强和专精特新为重点的能力提升路径。现代物流高质量发展最终需要企业来推进。随着营商环境逐步改善,将充分激发大中小型物流市场主体的活力。一方面,物流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联盟合作等多种方式推高市场集中度,着力向标准化、品牌化、高端化转型,构建物流资源集聚平台,优化资源配置效率、发挥规模效应,将涌现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聚焦专业领域和细分市场,充分利用社会化平台赋能,深化专业分工合作,坚持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加快向专业化、利基化、定制化转型,提升附加价值和经营效益,仍将是最具活力和灵活性的市场主体。
四是以网络优化为着眼的“枢纽+通道+网络”的布局规划路径。一体化运作、网络化经营是物流业的基本运作规律。畅通国内大循环需要内外联通、安全高效的物流网络支撑。随着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战略实施,将带动物流资源向城市群、都市圈和中西部等地区集中和转移,形成以国家物流枢纽为核心,多种运输方式为通道,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示范物流园区、多式联运场站、城市配送中心、物流末端网点等为支撑的“枢纽+通道+网络”的物流运行体系。物流资源集聚逐步形成枢纽战略支点,枢纽经济将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打造区域新增长极。
五是以高水平开放为支撑的全球市场拓展路径。后疫情时代随着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快重组,国内物流网络将进一步融入全球物流网,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我国企业全球竞争的短板是一体化全球物流交付能力,优势是区域化产业链供应链市场规模和组织能力。通过国内需求牵引全球供给,国内供给服务全球需求,开辟物流大通道和经济大走廊,将改变原有国际市场格局。通过与供应链上下游强强合作,与战略客户抱团出海,搭建全球供应链物流集成平台,提供一站式、多通道、稳定性的全球物流交付服务,推动构建自主可控、安全稳定的产业链供应链,将进一步增强产业链韧性,助力“中国制造”扬帆出海。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2022年,物流业面临的机遇大于危机、机会大于风险,需要我们顺应发展趋势,保持战略定力和耐心,深入围绕“十四五”规划,斟酌谋定高质量发展,开启新时代现代物流体系建设新征程。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现代物流发展道路,以高质量发展的新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