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两会前夕,一次席卷我国中东部大部分地区的雾霾天气过程,让不少人至今记忆犹新、谈霾色变。在当年的全国两会上,“我们要像对贫困宣战一样,坚决向污染宣战”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2014年全国两会之后,上至国务院及相关部委、下至地方政府及关联部门,环保政策更加密集,各行各业纷纷“向污染宣战”!
2017年,渤海新区的全年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在沧州市19个县市区排名中高居榜首。这对于拥有全国最大能源港口——黄骅港的渤海新区来说,可以说是一个奇迹。
她是如何做到的?
一是,多部门协调联动抑尘在煤炭港口,煤尘、粉尘等扬尘是导致空气污染的一大诱因。
渤海新区物流办相关负责人告诉现代物流报记者,渤海新区在积极推进物料全部进棚入仓工作,引导企业采取高效环保设备,将生产作业造成扬尘降至最低的同时,针对施工工地较多、道路扬尘问题严重等问题,渤海新区专门成立了防治扬尘办公室,强化监管区域内建筑工地、散货砂石堆场、交通道路运输等扬尘防治。
根据沧州市委常委、渤海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张国栋提出的,“(各部门)要密切配合,形成‘多措并举、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要全面调查,严厉打击非法行为,并严肃追责;要建章立制,采取有效措施,坚决清查到底”的指示要求,他们出台防治扬尘暂行办法,形成了以防尘办为牵头部门,城管、公安、交警、环保等部门齐抓共管、协调联动机制。
2017年10月,沧州渤海新区还依法开展查处取缔港城区非法砂石料场、非法砂石料码头行动,全面打击、清理追查相关违法行为。多部门协同联动、密切配合,形成了高压态势,非法沙石料场环境污染问题得到遏制。
渤海新区物流办相关负责人向记者透露,渤海新区在环境监管和保护上“没有弹性”“没有例外”的原则,对违规违法行为始终保持高压态势。按照“取缔一批、整治一批、提升一批”的思路,对93家涉及“散乱污”企业进行整治,目前已取缔整改83家,完成任务的94.3%;自2015年开展非法堆场料场治理攻坚以来,已取缔非法料场堆场20余家。2017年,对“屡教不改”的8家企业立案查处。
二是,环境监管网络化、科技化。渤海新区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建立起环境网格化监管体系:渤海新区管委会设为一级网格,各园区管委会及新村乡政府设为二级网格,各园区及新村乡所属村队设为三级网格。各级网格均明确了主要负责人,并实施环境监管问责制。
为了提高大气污染防治的效果和提高监管效率,渤海新区不惜重金加大科技的投入。
渤海新区投资近3000万元,在河北率先建设大气污染防治监测示范试点项目;投资2500万元建设国家级有毒有害气体监控预警系统,将中捷产业园区、南大港产业园区大气自动监测站点及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有毒有害气体预警系统全部纳入并实现联网,实现了对重点工业企业、道路交通、建筑工地等环境监测网络“全覆盖”。
本文同期刊载于1月31日《现代物流报·渤海新区特刊》第T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