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在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大环境下,机械制造行业遭遇新一轮挑战,在行业普遍缩招、裁员的情况下,五征集团依然招收200名大学生,其中有28名硕士研究生,并且还要继续增招。是什么原因坚定了五征越是在困难时期,越是要开怀纳贤的信念?
人才如开山斧的利刃,劈开险阻;人才如航海船的巨帆,乘风破浪。五十多年来,五征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国营小厂,到振翅高飞的“金凤凰”,屡次在困境中崛起,在危机中超越,这无一不是得益于人才的力量。“一流人才造就一流企业”的人才理念,吸引万千优秀人才汇聚于此,铸就五征抓住机遇,战胜危机,成就辉煌的“核”动力。
危机中崛起:见证人才的力量
1961年,五征集团的前身五莲县拖拉机站成立,在当时那个一穷二白的年代里,没有人才和没有拳头产品的五征踽踽不前。到了20世纪80年代,企业难以为继,许多工人抱怨“怕是稀饭也喝不上了”,这是五征面临的第一次危机。
为打破这个局面,厂里仅有的几个技术人员组成研发队伍,调研市场,昼夜奋战,终于在1984年研制成功了第一辆“麒麟”牌车,并很快成为主导产品。之后几年,从第一条三轮车装配生产线建成投产,到第一次月产量突破1000台,再到第一次获得全国星火计划成果博览会奖励……濒临倒闭的五征斩获生机,迎来希望。也正是这次危机,让五征深刻地体会到“没有人才就没有好产品,没有好产品,企业就无法生存”的道理。
1992年,技术人员出身的姜卫东走马上任,深谙人才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的他,招聘人才成为他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在当时的背景下,五征只是一个地处县城的中小企业,名不见经传,人才招引困难,每年招收的大中专生都被五征视为宝贝。“20年前,我们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不仅缺资金,而更是缺少人才。1992年县里出台了加快人才引进的文件,提出了许多优厚的政策条件,我们全部不折不扣地落实了。1992~1995年,累计招引大中专毕业生50多人,这在全县企业中是绝无仅有的。也正是人才的积累为五征摆脱危机,实现突破奠定了基础。”五征集团党委副书记胡乃芹对当时情景颇有感触。
1996年,随着三轮生产企业的增多,行业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价格大战,五征被迫卷入这场大战中,火拼式的降价经营几乎耗尽了家底,企业濒临绝境,五征面临第二次危机。五征的领头人姜卫东带领五征在国有企业中率先进行管理体制的改革,确立“人才为先、技术为先、质量为先”的理念,集中精力抓产品开发,走差异化发展的路子;大搞技术创新,提高零部件自制率,提高产品质量。五征的技术队伍在短时间内开发出了多款差异化的产品,迅速扭转了五征被动局面。在某些企业仍在不断降价时,五征的产品价格不降反增,销量却大大增加,在众多企业效益下滑、甚至倒闭的情况下,五征又一次克服危机,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春天。
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中,机械制造业又一次蒙受重创,国内外众多企业相继裁员应对危机。秉承“人才第一”理念的五征却反其道而行之,扩招大学生240名,为社会承担责任;也没有因为经营暂时困难而裁掉一名员工,恰恰相反,每月给员工发放200多元的补贴。对人才的尊重和珍惜,换来的全体员工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这期间,五征先后收购浙江飞碟汽车制造公司,挺进了汽车行业;并购了山东拖拉机厂,拉长了产业链,五征成功突破了第三次危机,并在危急中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构建起了农用车、汽车和农业装备三大产业齐头并进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