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供应链和物流管理的精神就是最佳化的库存管理,即在最低成本与风险之下,有效满足顾客需求,达成企业的目标。
策略层面的供应链与物流管理是思考整体运作的模式以及全球化布局,比如将生产模式改变为接单后生产(BTO,Build to Order)、采用在客户端设立仓储中心的供应商管理库存(VMI, Vendor Managed Inventory)模式;而在作业层面则可由属于库存管理观点的供应链规划(SCP, Supply Chain Planning)以及属于运输管理观点的供应链执行(SCE,Supply Chain Execution)两个部分来达成供应链与物流决策的最佳化。这些运作模式的并行使用大幅降低计划性生产地可能库存量,进而改进供应链运作效率。
然而,当面临跨国甚至全球性地物流环境时,单纯的计划与规划性库存管理则面临严峻的考验。跨国运输企业必须面对货运承揽、海关、海空运输等的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变化与风险,如物流前置时间的高库存量、未准时送达的缺货以及可能的过量库存。如图1所示,假设考虑商品由亚洲出货至北美地区市场所可能经过的过程与时间,整个物流最高所需前置时间与最低所需前置时间则可能有17天的差别,企业在这种情况下则可能必须额外持有两周以上的库存才能应付可能出现的变化。针对解决上述问题,进行运输管理层面的全球供应链透明化则是可能解决的方案。
2 全球供应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所谓全球供应链透明化是以电子化的方式建立一个系统,串接由订单到商品送达顾客端的全球化海陆空运输、通关、仓储等运输过程,以实时了解商品运输状况,进而可有效地掌控整个物流过程并进行积极管理,降低物流过程中的库存天数和延迟到货的损失,以及避免急送货的需求和成本。全球供应链透明化可细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主动管理机制;另一个为实时更新货况与各项文件信息,包括采购订单、销售订单,入仓单、订舱单、提货单等。
主动管理机制是与库存管理规划做配合,针对例外状况进行处理的积极性管理机制。例如,预先对各运输阶段所定的计划时间以及容忍范围,当实际运输/出货时间超出容忍范围时,则紧急回应并采取相关的必要措施,紧急出入货、调货等。依靠主动管理机制的运作,才能将实时取得的运输信息落实到管理的层面,有效的进行库存的管理。
供应链管理的目的是如何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以最低价格和最快速度获得产品。为了满足这一需求,企业不得不调整客户服务驱动的物流运作流程,实施与业务合作伙伴(供应商、客户等)协同商务的供应链运作机制。
如今,国际贸易不断发展扩大,货物运输过程中参与者甚多,其中包括海陆空以及报关代理商等,使得货物的运输过程复杂化,贸易程序变得繁琐,不方便货物检验,对供应链的安全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国际贸易中,有一部分国家货主以及航商仍采用传真、电子信息或者书面传送通关文件。这样影响了货物的通关速度,大大降低了货物运输的效率,增加了运输的成本。同时,也存在一些安全的隐患,尤其是通过书面的方式进行文件的传递,涉及到人员操作失误以及文件中途输送过程中的安全问题。有些先进的国家已经发展电子通关系统,但是格式方面都不相同,如:原始表单、UN/CEFACT信息等。如果货物下落不明,因各国表单编码不同、格式不一,货物追踪不易,对海关稽核带来一定的难度,安全方面也大打折扣。
3 全球供应链透明化的技术关键
射频识别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是自动识别技术的一种,即通过无线射频方式进行非接触双向数据通信对目标加以识别。与传统的识别方式相比,RFID技术无需直接接触、无需光学可视、无需人工干预即可完成信息输入和处理,且操作方便快捷。能够广泛应用于生产、物流、交通、运输、医疗、防伪、跟踪、设备和资产管理等需要收集和处理数据的应用领域,并被认为是条形码的未来替代品。
RFID技术的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那时它被用来在空中作战行动中进行敌我识别。从历史上看,RFID并不是一个崭新的技术。从分类上看,因为经过多年的发展,13.56MHz以下的RFID技术已相对成熟,目前业界最关注的是位于中高频段的RFID技术,特别是 860MHz~960MHz(UHF频段)的远距离RFID发展最快;而2.45GHz和5.8GHz频段由于产品拥挤,其相关的研究和应用仍处于探索的阶段。
基本的RFID系统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
电子标签:由耦合元件及芯片组成,每个标签具有唯一的电子编码,附着在物体上标识目标对象;
读写器:具备读取和写入标签信息功能的,可设计为手持式或者固定式。它可以单独实现数据读写、显示和处理等功能,也可以与计算机或者其他系统进行联合,完成对射频标签的操作。
线:在标签和读写器之前传递射频信号。有些系统还通过读写器的RS232或者RS485接口与外部计算机连接,进行数据交换。
射频识别系统的组成结构如图2所示。其中,射频标签与读写器之间通过耦合元件实现射频信号的空间(非接触)耦合。在耦合通道内,根据时序关系,实现能量的传递和数据的交换。
RFID技术利用无线射频方式在读写器和射频卡之间进行非接触式双向数据传输,以达到目标识别和数据交换的目的。与传统的条形码、磁卡及IC卡相比,射频识别具有非接触、读写速度快、无磨损、不受环境影响、受命长、便于使用等特点和具有防冲突功能,能同时处理多张电子标签。
目前定义RFID产品的工作频率范围内的符合不同标准的不同的产品,而且不同频段的RFID产品会有不同特性和不同的典型应用。一般低频(< 135MHz)主要应用在汽车防盗系统,畜牧业管理等领域的应用。高频(13.56MHz)主要应用在图书馆管理、药品的防伪、一卡通等领域的应用。超高频(860MHz~960MHz)主要应用在供应链管理、高速公路收费等领域的应用。
4 信息的标准化
WTO 开放自由化入口促进市场、地区自由贸易圈的产生与发展,加速了全球化趋势的步伐。为落实信息链在贸易双方与海关都能兼容相符,有必要发展一套符合全球标准的方法,它必须取代国际供应链内的现有号码,作为共通数据的入口钥匙,无缝地衔接从供货商、运送人、货运承揽业者与进口商到实体物流。
RFID技术利用无线射频方式在读写器和射频卡之间进行非接触式双向数据传输,以达到目标识别和数据交换的目的。与传统的条形码、磁卡及IC卡相比,射频识别具有非接触、读写速度快、无磨损、不受环境影响、受命长、便于使用等特点和具有防冲突功能,能同时处理多张电子标签。
目前定义RFID产品的工作频率范围内的符合不同标准的不同的产品,而且不同频段的RFID产品会有不同特性和不同的典型应用。一般低频(< 135MHz)主要应用在汽车防盗系统,畜牧业管理等领域的应用。高频(13.56MHz)主要应用在图书馆管理、药品的防伪、一卡通等领域的应用。超高频(860MHz~960MHz)主要应用在供应链管理、高速公路收费等领域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