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第一物流网

关注掌链公众号

洞悉物流供应链

当前位置: 首页 > 现代供应链 >
中国采购也是反制利器!美豆出口“断崖式”下滑,巴西成最大供应国
   作者: 管一 阅读:16 日期:2025-04-20

4月11日报道在中美贸易摩擦再度升级的背景下,中国大豆采购商正迅速调整策略。彭博社援引多位匿名知情人士消息称,中国进口商在本周前半段从巴西集中采购了至少40艘货船的大豆,总量超过240万吨,约相当于中国月均大豆进口量的三分之一。

这轮“闪电采购”之所以引发广泛关注,除规模庞大、节奏迅猛之外,还凸显了中方在贸易风险加剧情势下的供应链应变机制。一位知情人士指出,采购发生之际,正值巴西大豆价格小幅回落,而此前价格曾因中美紧张局势推高。

目前这些大豆大多计划在今年5月至7月期间装运交付。一般而言,中国大豆进口节奏在每年2月左右由美国转向南美市场,因彼时南美大豆开始集中上市。

然而此次订单量之大、决策之快,表明中国买家可能在规避对美采购风险的同时,加速推进进口来源多元化。

image.png

(特朗普 来源:BBC)


尽管巴西近年来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大豆供应国,但美国依然是中国重要的大豆出口方。此次调整再次印证了中美农产品贸易在地缘政治变动中的高度敏感性。白宫15日稍晚时发表声明称,由于中方采取了报复行动,中国输美商品现在面临着最高可达245%的关税。

一、特朗普关税重启对美豆产业的冲击


2025年,美国总统特朗普重返白宫后迅速升级对华贸易关税,引发新一轮贸易冲突。根据报道,特朗普上任初期即对中国商品分批次加征关税,最高提升至145%,中国随即对美国农产品展开报复,包括对大豆加征125%关税。

这场“你来我往”的关税战让本已脆弱的美国农业雪上加霜。美国大豆种植者对此深感不安。

image.png

(美国大豆协会主席 来源:德国之声)


美国大豆协会主席卡莱布·拉格兰在给特朗普的公开信中直言:“我是一位投票给特朗普的大豆种植户,我恳求总统结束这场贸易冲突。”他警告如果现状持续,巴西等竞争对手将进一步扩大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事实上,美国豆农自2018年首次贸易战后尚未完全恢复元气,如今又面临潜在重大损失。

美国大豆出口协会首席执行官吉姆·萨特(Jim Sutter)也忧心忡忡地表示,特朗普最新的关税政策及中方反制措施可能重创美国大豆产业。可以说,贸易紧张导致中国采购迅速转向他国,美国“豆农”正首当其冲承受巨大的压力。

二、美国大豆出口:2024 vs 2025 年对华趋势


中美贸易关系的反复直接反映在美国对华大豆出口数据上。2016年时,美国还占据中国大豆进口市场约40%的份额,但到了2024年这一占比已骤降至18%。尽管份额下滑,中国仍然是美国大豆最大的出口目的地——2024年美国对华大豆出口额达到约128.4亿美元,占美国大豆出口总额的51.7%。这意味着美国近一半的大豆销往中国市场,但这一比例相比贸易战前已大幅降低。

进入2025年,美国对华大豆出口呈现断崖式下滑的苗头。美国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年1–2月美国大豆出口总量仅827.8万吨,同比大减26%。其中对华出口更是不及往年同期的一半:中国在前两个月仅进口了327.9万吨美国大豆,同比暴跌54%。中国占美国同期大豆出口的比重也从去年的63%降至39.6%。

这一急剧萎缩的原因在于:其一,巴西新豆丰收、价格更低,中国买家转投南美产地;其二,中国国内生猪存栏调整、饲料需求放缓削弱了大豆进口增幅;其三,特朗普上台中国有意分散采购来源,减少对美豆依赖。展望未来,若高关税长期不解除,美国对华出口恐进一步缩水。美国农业部的出口销售报告显示,截至2025年3月底,中国在2024/25销售年度采购美豆2212万吨,只占美国对外销售总量的48%,为近12年最低水平(除第一次贸易战的两年外)。

业内分析认为,2025年美国大豆在中国进口中的占比可能会降至15%以下。美国大豆协会甚至悲观地估计,如果关税战持续一年,美国大豆出口量将减少1000万~1500万吨,农民收入损失超50亿美元。由此可见,美国大豆正面临前所未有地失去中国市场份额的风险。

三、去美国风险,中国大豆进口来源已变


作为全球最大的大豆买家,中国近两年进口总量屡创新高,同时供应来源更加多元。

2024年中国大豆进口总量达到1.0503亿吨,创历史记录。在进口规模增长的同时,中国降低了从美国采购的比例:2017年中国自美国进口大豆3285万吨,占当年总进口的34%;而2024年这一比例已降至约21.1%。换言之,目前美国仅提供中国约五分之一的大豆需求。

image.png

(来自巴西的大豆 来源:金融时报)


相比之下,来自巴西的大豆高达近三分之二至四分之三之多,阿根廷、乌拉圭等国合计提供剩余部分。2025年的进口动态则受到贸易战和上一年度高进口基数的影响。中国海关数据显示,2025年1–2月全国进口大豆1361万吨,同比略增4.4%。增长的主因是大量美国大豆赶在关税生效前集中到港:这两个月中国自美国进口大豆913万吨,大增84%,而自巴西进口仅359万吨,骤降48%。

然而,这种非常态激增难以持续。由于中国对美大豆加征125%报复性关税,加之巴西新豆开始大批量供货,预计3月以后中国自美国进口将大幅回落。行业预计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大豆总进口量将略降至1730万~1800万吨,低于上年同期的1858万吨。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在2024年进口过多、库存充裕,正放缓采购节奏。

最值得关注的是进口来源的调整。在中美紧张背景下,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占比将继续下探,而从巴西和其他国家的进口占比会相应提高。如果高关税持续全年,有分析预计2025年美国大豆在中国进口中的份额可能跌破15%。也就是说,美国大豆在中国市场所占比重将创下新低,而巴西作为第一大供应国的地位将更加巩固。

四、巴西大豆出口攀升:中国采购大单驱动


与美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巴西的大豆出口一路高歌猛进。2024年巴西向中国出口大豆7465万吨,出口总额为364.8亿美元。2024年巴西对华大豆出口占其总出口量的70%以上。换言之,中国需求成为驱动巴西大豆出口的绝对主力。 从中国进口市场份额看,巴西的地位节节攀升。

image.png

(中国超市巴西大豆 来源:路透社)


2024年1–11月巴西占中国大豆进口量的74%,远高于2016年的46%,稳居第一;而美国所占比重仅18%,较2016年的40%大幅萎缩。

据统计,2024年第一季度中国进口大豆中,巴西供应占比达54%,美国仅为38%。进入2025年,这一趋势更加明显:特朗普上台后,贸易消息人士称中国买家已基本锁定2025年第一季度所需的大豆,它们几乎全部来自巴西。

新加坡一位贸易商透露:“中国压榨商目前预订的2、3月船期大豆100%转向巴西,无论国有还是民营企业都在买巴西豆”。可以预见,随着巴西新作上市高峰来临,巴西对华出口将进一步放量。分析人士预计2025年第二季度巴西对华大豆出口可能突破3000万吨,同比增长20%以上,进一步挤压美国的市场份额。

五、巴西缘何取代美国成为最大供应国?


中国大豆采购重心由美国转向巴西,背后有多重考量,主要包括价格、品质、贸易便利性以及地缘政治因素。

价格优势:巴西大豆凭借低成本在国际市场上极具竞争力。得益于创纪录的丰收和雷亚尔贬值,巴西大豆对华报价显著低于美豆。同是运往中国2月份船期的大豆,巴西离岸到岸价约每吨420美元,而美国经太平洋西北口岸的报价约451美元/吨。近30美元的价差使巴西大豆在中国买家眼中物美价廉。此外,南美适宜的气候也降低了种植成本,使巴西能够以更具竞争力的价格供货。

品质因素:在品质上,美巴大豆各有千秋。一般而言,两国大豆的蛋白和含油量差异不大,都能满足中国榨油和饲料需求。美国大豆的水分含量较低,这使其在长期储存方面略具优势,非常适合纳入中国国家储备。

同时,美国大豆颗粒均匀、杂质少的特点也一直被中国采购商认可。不过巴西大豆近年在品质上同样表现出色,含油率高、出油率可观。对于需要即时压榨的大豆来说,巴西豆的高含油量十分受欢迎。这表明巴西大豆品质已经能够很好满足中国加工企业的要求,在质量上并不存在制约因素。

贸易便利:巴西对华大豆贸易的便利性明显优于美国。一方面,巴西和中国保持着良好的外交与经贸关系,没有额外的贸易壁垒。巴西大豆对华零关税进入,而美国大豆则因贸易战被加征高额关税,失去了价格竞争力。另一方面,两国在结算和物流上合作紧密。

近年来中国和巴西致力于推动本币结算等措施,减少汇率和金融制裁风险,使贸易流程更顺畅。此外,中国进口商普遍反映,与巴西供货商的沟通更灵活、采购安排更具确定性,不会像对美贸易那样受到政治因素干扰。这种稳定可靠的贸易关系显著提高了中国买家选择巴西的意愿。

地缘政治考量:中国在粮食安全上奉行“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策略。中美关系的不确定性使美国成为高风险供应国:贸易争端随时可能中断供应链。反观巴西,与中国同属金砖国家,在战略上更为友好,也没有历史包袱。尤其是特朗普政府贸易政策的反复无常,促使中国加速调整采购方向——对潜在贸易紧张的担忧直接导致中国增加巴西大豆采购。

同时,中国通过加强与巴西的农业合作(例如技术交流、投资农庄等),确保供应链更牢靠。从地缘政治角度讲,选择巴西等南美国家,可以降低对美国的依赖,使中国在贸易谈判中更加主动。正因如此,中国愿意在价格相近情况下优先采购巴西等国的大豆,以实现供应来源的安全多元。

综上,巴西之所以能取代美国,核心在于“价优质适”(价格低、品质适用)和“稳供少忧”(供应稳定、政治阻碍少)。这使中国在经济和战略上都更放心地把鸡蛋放在巴西这个篮子里。

六、供应链与物流:南美港口与航运助力巴西出口


巴西能够大规模满足中国需求,离不开其自身供应链和物流能力的飞速提升。

过去十年,巴西在港口、铁路等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开始释放红利,为大豆出口提供了坚实后盾:

巴西推进“北方走廊(Arco Norte)”建设,在亚马孙流域和东北部新建和扩建多座港口,加速农产品外运。2023年巴西北部港群(如伊塔基、巴卡雷纳、桑托伦等)谷物年吞吐量已达1.008亿吨,首次超过南部传统港口群的1.002亿吨。

据巴西农业协会统计,2023年有约23%运往中国的巴西大豆和玉米经由北方港口出口——这一比例在十年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北部港的兴起缩短了大豆从产区到港口以及航行至中国的距离,运输成本和时间均显著降低。例如,经亚马孙河出的船只航程比经大西洋从南部港口出发要短数千公里,对接巴拿马运河也更便利。

为了把内陆大豆更快运往港口,巴西政府和企业投入巨资兴建铁路、公路和水道项目。著名的“谷物铁路”项目Ferrogrão正在推进中,计划连接产粮重镇马托格罗索州与北部米里蒂图巴港,提高大豆外运效率。

image.png

(“谷物铁路”项目 来源:路透社)


政府报告显示,仅Ferrogrão一项预计投资就高达42亿雷亚尔(约合5.5亿美元),此外拓宽托坎廷斯河-阿拉瓜亚河水运航道、扩建伊塔基港等项目也在同步进行。这些基建投入将大幅提高巴西农产品物流能力,降低内陆运粮成本。据测算,新铁路建成后,每吨大豆从产地运至港口的费用可降低约10-15%,进一步增强巴西大豆的价格竞争力。

中巴双方也在探索更高效的直达航线。2025年4月一条连接中国与巴西东北部塞阿拉州的新航线正式开通,实现了两国港口间的直航。该航线由中国远洋和地中海航运等运营,直接连通中国港口和巴西培森(Pecém)港,将传统需中转圣徒斯港的60天海运行程缩短至30天左右,运输时间减半。

虽然主要服务于电商货物和杂货,这也标志着中巴海运进入快航时代。更快的航运不仅降低了大豆等大宗商品在途时间,也减少了气候不确定性对运输的影响。此外,中国企业积极参与拉美港口建设,如中资帮助建设的秘鲁恰卡亚(Chancay)深水港,将为南美农产品提供新的出海口,经太平洋直接运往东亚。随着这些项目落地,巴西以及整个南美的对华物流网络将更加畅通。

编辑:管一


© 2021 CN156.com Interactive.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掌链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邮箱:cn156@188.com 《第一物流网》版权所有,未经合法授权禁止复制、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京ICP备18029850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