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第一物流网

关注掌链公众号

洞悉物流供应链

当前位置: 首页 > 头条新闻 > 金融 >
暴风诺亚嘉兴银行洛阳银行供应链金融“扎堆”爆雷,防雷就用这几招 ...
来源:掌链    作者: 阅读:1269 日期:2019-08-07
        近日,暴风集团爆雷!其实际控制人冯鑫因涉嫌犯罪被公安机关采取强制措施的新闻引发媒体广泛报道。
        7月28日暴风金融官方微信发布消息,因冯鑫被捕,导致暴风金融平台部分P2P产品延迟兑付。天眼查数据显示,暴风金融运营主体北京暴风成信科技有限公司由北京暴风融信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暴风融信”)全资控股,暴风融信旗下子公司还涉及开展商业保理、融资租赁等业务。
        7月31日,暴风金融官方微信通知为维护用户利益,决定恢复提现,调整了提现时间,即于每月1日、11日、21日(如遇节假日则顺延至节后第一个工作日)三次开通提现通道,并通过APP或PC端发起操作。
        而自7月初诺亚财富旗下承兴国际控股(以下简称“承兴”)的爆雷,在上周有了新进展,承兴操盘供应链金融欺诈的内幕被21世纪经济报道曝出,其从上游供应商采购3C产品后低价卖给电商平台,拿得到的应收账款凭证做供应链融资,再让自己的关联公司以高价回购产品,形成自卖自买的闭环。
        承兴出事不久后,闽兴医药涉嫌给应收账款确认函盖“萝卜章”的新闻也被曝出,之后,百年老字号哈尔滨秋林集团涉嫌虚构应收账款的消息再度掀起波澜。银行业金融机构也没躲过,嘉兴银行因质押物确认不谨慎导致可能无法收回3900万贷款。洛阳银行则是被一个从合同、物流单到财务报表、审计报告都在作假的河南哈迪进出口有限公司骗走1.26亿元。
        供应链金融缘何风险频发?如何防范?

        【供应链金融有这些风险】
        ① 核心企业不愿确权。供应链条中,核心企业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存在。在7月9日发布的《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推动供应链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指导意见》的总体要求中,明确了“银行保险机构应依托供应链核心企业,基于核心企业与上下游链条企业之间的真实交易,整合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各类信息”,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但在实际操作中,核心企业却常常不配合确权。
        上海策赢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盛东曾告诉掌链,核心企业不愿确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会丧失对应付账款和供应商的确权选择权,丧失付款期限的浮动可能;与银行对接ERP系统可能会泄露商业机密;与多个单银行对接确权时带来的操作风险;与多个银行对接IT系统时的繁琐;与多个银行对接法务文本时的安全性。
        承兴国际控股诈骗被爆出后,多位曾在银行从业过的人员说金融机构与核心企业的确权应遵循面签双录的原则,一位银行客户经理说:“为避免出现‘萝卜章’,我们现在采用的风控措施是让他(核心企业负责确权的人员)把身份证放前面,一条一条念合同内容,客户经理拿着手机去录音录像,感觉像是给犯人照相一样。”陈盛东此前也对掌链说道:“不断叠加的风控手段会将核心企业推向更加不愿确权的境地。”
        上述种种痛点客观上造成了核心企业确权意愿不强,一位从事商业保理的业内人士说:“很多企业都存在实际资金流向与税票主体不符的情况,如果进行确权,可能会带来法律风险,核心企业在这一块儿是很忌讳的。”
        归根结底,核心企业对供应商的应付账期是形成一切问题的根源。因为规模较小,缺乏足够信用,中小型供应商难以顺利从银行获得贷款,本可以借助供应链上与核心企业的交易实现信用传递获得融资,如果核心企业此时不愿意配合确权,整个链条就会像散落在地上的串珠,没办法发挥作用。
        ② 融资方主观故意欺骗。承兴与河南哈迪就是这样的例子。比起河南哈迪“一条龙”的造假方式,承兴的诈骗方式更加隐蔽,它联手自己的关联公司,完成了一场又一场自卖自买的戏码,从表面看,承兴有真实的交易场景与资金往来,但实际上,最终的购买方都是承兴预先安排好的配合“演出”的“演员”。通过“刷单”,融资方能虚构出大量的应收账款,进而申请融资。
        此前,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副院长宋华专门写过一篇文章介绍供应链金融业务中产生的风险形式,如利用金融机构间信息未共享的现状,把应收账款凭证拿到多家机构重复借贷的“一女多嫁”,由亲属、朋友、关联人做担保或由“自己人”负责货物质押监管的自保自融,及前述提到的虚构应收账款行为,被宋华称之为事前机会主义;而三套行为(套利、套汇、套税)、仓单重复质押、融资资金未用于实际产业经营的“移花接木”,则属于事后机会主义。像2013年的上海钢贸案、2014年的青岛港融资诈骗案就是仓单重复质押的典型代表。
        整个诈骗过程中,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环节是确权。给承兴提供了融资的诺亚财富事后接受财新周刊采访时说,诺亚做过债权转让协议确权,且面签地点为北京亦庄的京东总部。但根据京东内部人士透露,京东压根不可能进行线下确权,对方表示,作为一个电商体系,京东的确权都是线上操作,不可能有线下的合同、签章那些东西。如果两者说的都是事实,那就表明承兴在金融机构的尽职调查中做了手脚,给对方盖了“萝卜章”或是与公司内部员工相串通。
        一位央企工作人员介绍:“现在我们不想骗别人,但都怕被别人骗,线下确权时,为保证真实,我们得认那个人,认那个章,做起来很累的。”以红头签章为确权标志带来的必然结果就是对签章的验真,无形中降低了工作效率。这种线下确权方式的天然弊端最终只是给诈骗者打开了“钻空子”的大门。
        ③ 金融机构的风控漏洞。骗子能够得手,背后反映出来的也就是金融机构在风控上的不严谨和在制度技术上的不完善。以被从头骗到尾的洛阳银行为例,在所有提供材料均为伪造的情况下,银行依然给提供了贷款,就说明洛阳银行所做的风控存在极大漏洞,虽然在法院给出的裁定书中并未提及洛阳银行所采取的风控措施,但从逻辑上分析,不排除银行内部“放水”、串通的可能性。
        又如,去年中江信托被大连机床集团有限公司以虚构应收账款、伪造债权转让协议和公章、签字的形式骗走6亿元资金,中江信托称当时确实去了应付账款付款方比亚迪公司,也与比亚迪的相关工作人员签了协议,盖了章。但比亚迪在给法院的回函中否认了中江信托受让的那笔应收账款的真实性,且对中江信托来确权的事宜毫不知情,更没有让工作人员去签字盖章。这里面暴露出来的是中江信托在应收账款真实性核实和确权方身份核实的重大失误。
        从客观条件来看,线下确权和金融机构间信息封闭的现状给实际的供应链金融业务确实也不经意间埋下了“雷”。在上周由中物联金融委主办的银保监会155号文解读研讨会上,诸多在银行机构及金融科技企业从事供应链金融工作的人士都提到了希望推出全线上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将合同、签章、单据电子化,消除纸质文件造假的可能性;还有一些金融机构从业人员提出应该打破银行间的信息壁垒,建立信息共享平台,这有利于解决“一女多嫁”“仓单重复质押”等问题。
        可是,不管以什么样的制度和技术优化流程,都有两项工作得严格执行,一方面,金融机构要在贷前进行严谨细致充分的尽职调查;另一方面,贷后监控要及时跟进,这需要借助科技力量制定一套标准化的动态监控体系,避免信息不对称导致贷款损失。
        【对症下药,金融风险有药可医】
        ① 完善风控管理制度。前面提到的某银行产品经理告诉掌链,银行对交易的验真方式是多维度的,比如要看合同双方的盖章,在相关网站上检验发票真伪,对单据和报表进行审计,对其实际控制人情况、企业缴税信息、交易及货物流水等情况进行了解。他认为,“这些信息都是经过银行人员多维度验证的,造假难度很大,有些公司比较赖,钱还不上了,就说之前的合同是伪造的。如果造假那么容易,那银行系统早就出现问题了”。
        事实上,银行与贷款方发生金融借款纠纷的案件每一年都层出不穷。在中国裁判文书网搜索栏中输入“金融借款合同纠纷”八个字,共搜索出3083135条判决信息。原本为中小企业打开融资新大门的供应链金融,有可能因为这些诈骗案件的不良影响导致其丧失对核心企业、金融机构的吸引力。宋华认为,既要保证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真实性,又要遏制参与主体的机会主义行为,就应该在债项评级和主体评级两个维度上加强信用管理,完善风控管理体系。
        根据宋华的说法,债项评级指的是在充分掌握供应链上的企业交易所产生的债权债务关系基础上,通过控制管理融资的行为过程来防范风险的方法;主体评级则指的是对经营主体进行画像,尤其是对其交叉行为和关系网络的分析,帮助判断融资方是否利用自己的关系网在融资过程中寻求便利。
        陈盛东则重点谈了确权方面的具体方法,他认为,要对应收账款进行逐笔确权,不能打包确权;在这个过程中,对大金额的应收账款进行重点核查,因为真实的应收账款一般都是几百或几千万,大金额的往往虚假;对应收账款的确认应有筛选标准,存量的应收账款通常附带了很多价格条件,只有重构的有前置约定的应收账款,才能顺畅实现真正确权。
        ② 借助金融科技赋能供应链金融。在上周举办的银保监会155号文研讨会上,来自金融机构、央企、民企、保理公司、投资机构、金融科技企业的高管分享当下供应链金融业务所遇困惑时,都无一例外地主张提高金融科技的应用水平。物联网、区块链频频出现在大家口中,全线上打通的供应链金融实现形式和银行间信息共享、互认平台建设几乎成为整场研讨会最核心的话题。
        研讨会上,某银行一位高管讲到,其硕士论文主题就是关于“区块链技术在供应链金融中的应用”,他非常看好这种信息加密存储技术,“它的保密性更好,方便大家各取所需信息,且能让银行、企业、平台以平等地位参与进来”,可惜的是,区块链的概念普及程度仍然较低,连他所在学院的系主任都说区块链技术只是一种噱头。
        不过,银保监会下发的155号文中,明确提出“鼓励银行保险机构将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嵌入交易环节,运用移动感知视频、电子围栏、卫星定位、无线射频识别等技术,对物流及库存商品实施远程监测,提升智能风控水平”。在国内第一部针对供应链金融业务提出指导意见的政策中被提及,是对发展金融科技的官方认证。
        事实上,我国金融科技企业的起步和爆发远早于此,根据未央网引自中国金融科技企业数据库的数据显示,从2008到2017年间,专攻技术与信息处理的金融基础设施类公司与金融信息服务类公司的数量增长都于2015年达到峰值,其中,金融信息服务类公司有近1000家。往近了看,国内已有不少金融科技企业借助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搭建底层平台,输出给银行与核心企业去做应收账款的线上拆分与转让,以及服务贷前的线上反欺诈系统,服务贷后的7×24小时实时监控预警系统等。
        看看我们现在“空空如也”的钱包,互联网技术将人类生活从线下带到了线上,开启了移动支付时代;以此为镜,金融科技也必将促使供应链金融走上电子化、全线上的道路。
(掌链传媒 赵建琳)

© 2021 CN156.com Interactive.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掌链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邮箱:cn156@188.com 《第一物流网》版权所有,未经合法授权禁止复制、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京ICP备18029850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