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第一物流网

关注掌链公众号

洞悉物流供应链

当前位置: 首页 > 前沿观察 >
夺占万亿市场!中国新质生产力变欧美口中“过剩产能”?
   作者: 景舟 阅读:8258 日期:2024-04-21

4月4日至9日,美国财政部部长耶伦访华,“敦促”中国控制过剩工业产能,称美国绝不会接受中国进口产品摧毁(美国)新兴产业。

在耶伦的六天访华行程中,“八次”提及中国产能过剩,这位满头银发的美国财政没长善茬。

“摧毁新兴产业”?耶伦口中的进口产品指代的正是以中国光伏、电动汽车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产品。image.png

(耶伦在美国驻北京大使馆讲话,图源:法新社)


大谈特谈中国产能过剩论,耶伦声称,“中国新能源行业造成全球价格和生产模式扭曲,损害美国企业和工人利益”。

而这背后是美国对中国电动汽车、电池、太阳能电池板和其他绿色能源产品出口的快速增长的担忧。

近期,美国政府以威胁“国家安全”为名,宣布将调查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同时欧盟发布条例,要求海关对自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进行登记。

中国新能源电车成了欧美心中过不去的“坎”。美欧所谓的中国“过剩产能”,也是中国“新质生产力”领域,靠的是比亚迪、宁德时代等一批全球领先的链主企业以及背后供应链集群的协同降本提效。

美国的所谓国家安全担忧,无非是怕中国企业成为全球链主,竞争不过就抹黑,抹黑不了就掀桌子。

4月15日,特斯拉CEO马斯克在内部邮件中称,将裁减超过10%的全球员工,以削减成本并提高生产率。根据特斯拉全球员工数量计算,裁员影响的员工超过1.4万人。

本期,掌链《新质生产力供应链》第1期带你来看,欧美对华新能源汽车贸易及供应链遏制。


一、新质生产力:欧美口中的“产能过剩”?


以电动汽车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链,是中国新质生产力:

“上海本地,提供芯片、软件等组成的“大脑”;向西约200公里外的江苏常州,提供作为“心脏”的动力电池;向南200多公里外的浙江宁波,提供完成“身体”的一体化压铸机……”

在长三角,一家新能源汽车整车厂可以在4小时车程内解决所需配套零部件供应。今天的中国,平均每一分钟就可以生产出一辆新能源汽车。

image.png

(2023慕尼黑车展比亚迪展台,图源:Global Times)


据海关总署2024年1月数据,2023年,中国电动载人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和太阳能电池的 “新三样”产品合计出口1.06万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增长了29.9%。

逆势增长之下,中国新质生产力却成为欧美政客口中的“产能过剩”。

“中国的产能大大超过了中国国内的需求,也超过了全球市场的承受能力,产能过剩可能导致大量低价出口,对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公司和工人造成伤害”。

针对中国新能源产品,耶伦六天访华行程中,“八次”提及中国产能过剩。

但事实上,从需求端来看,中国新能源领域产能远未“过剩”。据国际能源署测算,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需求量将达4500万辆,是2022年的4.5倍;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需求将达到820吉瓦,是2022年的约4倍。

鼓吹之下,欧美以“国家安全、扭曲市场”之由,取“提高关税、反补贴调查”之行,对华反制。

(1)“国家安全”为名,美国调查中国电动汽车

2023年2月,福特公司宣布将与宁德时代在美合作建设动力电池工厂,引发美国国会议员反弹,他们阻挠的理由是这一合作可能帮助中国扩大对美国电动汽车供应链的控制,危及美国“国家安全”。

一年后,2024年2月,美国白宫官网刊出《拜登总统关于解决美国汽车行业国家安全风险的声明》。拜登政府宣布,将对来自中国的可以连接互联网的新能源汽车及相关零部件可能带来的风险展开调查。

拜登声明中指出,来自中国联网汽车可以收集美国公民和基础设施的敏感数据,并将这些数据发回中国。如果按照这个逻辑,按照拜登逻辑,中国公民使用特斯拉和苹果、微软等不也在每天收集中国数据?甚至是隐私信息裸奔?

拜登在这份声明中表示,中国汽车可能会充斥美国市场,为确保中国企业生产的汽车不会损害其所谓的“国家安全”,其指示商务部长针对中国企业开发的联网电动车进行调查,并声称美国政府将“采取前所未有的行动”加以应对。

image.png

(拜登声明节选,掌链制图)


据彭博社报道,比亚迪等中国车企在面临美国更多限制措施前,或决定放弃美国市场。比亚迪执行副总裁李柯对媒体明确表示:“我们目前不打算进军美国市场。尽管这个市场充满吸引力,但其复杂性也不容忽视。”

(2)“颁布条例”,欧盟海关登记中国进口电车

3月5日,欧盟委员会发布通知称,计划开始对从中国进口的纯电动汽车(BEVs)进行海关登记。

据路透社报道,此举为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的一部分,若最终调查认定中国电车接受了所谓“不公平补贴”,欧盟有可能将对这些登记在册的进口车辆征收“追溯性关税”。

妄称中国电车扭曲欧盟市场,早在2023年9月,欧委会主席冯德莱恩在“盟情咨文”演讲时就表示:全球市场充斥更便宜的中国电动汽车,其价格因巨额补贴被人为压低,“扭曲”了欧洲市场。决定对进口自中国的纯电动载人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

image.png

(欧委会主席冯德莱恩就欧盟现状发表年度演讲,图源:RFI)


事实上,如今在电动汽车领域,反而是美国、英国、法国在推行较强力度的补贴政策。美国政府通过《通胀削减法》为包括电动汽车在内的清洁能源产业提供约3690亿美元税收激励和补贴。欧洲多个国家也从公司税收到个人购置等方面普遍对电动汽车产业实施补贴措施。


二、欧美对华战而不胜之:走为上?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958.7万辆和949.5万辆,同比增长35.8%和37.9%,在全球新能源汽车总销量中占比近65%,已经连续9年全球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第一。

“新能源盛世”之下,与中国车企亮眼表现不同,欧美车企似乎略显暗淡。2024年以来,福特、通用、奔驰等欧美汽车制造商纷纷表示,未来将会暂停或放缓电动汽车的研发与投入。企业一系列行动的背后,是相关国家政策的调整。

image.png

(图源:Euronews)


(1)企业研产放缓。《孙子兵法》第三十六计“走为上”:全师避敌,左次无咎,未失常也。老牌跨国车企纷纷在电动汽车赛道上急刹车,是暂时放缓?还是彻底改道?

①德国奔驰:降低电动车销量占比。2024年2月,梅赛德斯奔驰董事会主席康林松公开表示,原定于2025年实现的“电动车销量占比达50%”目标,将推迟至2030年完成。并表示,不仅要暂缓之前制定好的电动车发展目标,而且做好了长期生产内燃机的准备。

②德国大众:停产小型电动车ID3生产。2024年3月,德国大众集团发言人宣布,将取消此前在德国沃尔夫斯堡工厂生产电动车型ID.3的计划,理由是当地市场对这款车型不买账。

③美国福特与通用:降低电动车年产量。美国福特将年产60万辆电动汽车的目标,从2023年底推迟到2024年底;通用汽车则表示,已经把今年电动汽车的生产目标下调。

(2)欧盟政策调整。2022年6月,欧洲议会通过了一项在2035年禁售燃油车的决定。根据决定,欧盟成员国必须在2035年禁止生产新的燃油车,并将该计划纳入本国法律之中。

然而,不足一年时间,欧盟的“禁燃”态度就发生了转变。2023年2月,欧洲开展《2035年欧洲禁售燃油轿车和小货车零排放协议》。根据协议,欧盟将允许合成燃料汽车在2035年后继续销售使用。这意味着欧盟已经撤销了2035年禁售燃油车的计划。

从欧美国家层面制定政策,到企业层面放缓新能源研产行动,中国新能源汽车,要警惕国际供应链风险。


三、供应链安全:中国要手握主动权


以电车为代表的中国新质生产力被欧美妄称“产能过剩”,中国车企被迫接受欧美调查和额外税收,这类事情如何避免?

事实上,从国之重器“大飞机、船舶、高铁、港机设备”,到高科技芯片、半导体,再到日常新疆棉花、字节TikTok,在一系列产业行业供应链安全上,欧美无不在淋漓尽致地演绎“预加其罪,何患无辞”。

2023年11月,美国总统拜登在白宫正式宣布成立一个名为“供应链稳定委员会”的机构,旨在加强美国对其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掌控。

image.png

(拜登2021年6月成立“供应链特别工作组”,图源:Industry Dive)


这是美国首次在联邦政府设置专职供应链职能部门,跨部门推进对华供应链工作。2023年11月27日,美国总统拜登在华盛顿宣布成立了白宫“供应链韧性委员会”。拜登甚至预测称50年后历史学家将把“这一刻”视为“美国赢得21世纪竞争的开始”。

可见,在对华供应链遏制上,美国已上升到国家顶层决策,成为国家一把手要抓的大事。尽管中国反复强调“供应链产业链安全”,但如何从制度及法规上维护中国企业供应链安全?

面对美国对华脱钩遏制,中国不能再局限于口头的抗议。在今年3月份的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林至颖呼吁:推进《供应链安全法》。

现在中国需要拿出更具体的反制行动和政策储备,加快推进《供应链安全法》等制度性设计。

掌链此前呼吁相关部门加快研究成立国家供应链委员会或推出供应链跨部门协调机制,研究制定《供应链安全法》《供应链反胁迫法》,以专业法规维护中国供应链安全稳定!

顺便一提:掌链研究中心去年以来联合国内部分律师事务所开展国际供应链安全及《供应链安全法》研究,欢迎有识之士参与。


参考资料:

1、欧盟发布条例要求海关对自中国进口电动汽车进行登记,中方回应/中国能源报

2、美国以“国家安全”为由,宣布调查中国智能电动汽车/中国国际石油化工大会

3、美国设供应链委员会!对华供应链竞争战争化,中国亟待调整供应链顶层决策机制/掌链



掌链专栏:新质生产力供应链


掌链新质生产力供应链,旨在研究我国智能通讯、新能源汽车、光伏等新质生产力相关产业链供应链发展情况,推进相关供应链集群建设,欢迎有识之士留言交流。

编辑:景舟


© 2021 CN156.com Interactive.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掌链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邮箱:cn156@188.com 《第一物流网》版权所有,未经合法授权禁止复制、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京ICP备18029850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