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第一物流网

关注掌链公众号

洞悉物流供应链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培训 > 院校 >
基于互联网+思想校企合作模式应该谋变
来源:第一物流网    作者: 阅读:773 日期:2015-09-15
   
      第一物流全媒体报道:
      互联网应用的普及,改变了各类教学要素资源配置的方式,为物流人才培养,特别是校企合作提供了新的契机,也为教育资源的重构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基于 “互联网+”思想,可以从多个方面对物流领域人才进行培养,特别是在校企合作上做出更多探索。

  由于时空维度的限制,以往的教学过程组织并不能实现学校资源和企业资源的深层次融合,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企业固定的作业模式,都成为校企资源融合的约束。

  在互联网应用普及的背景下,信息沟通的手段多样,沟通成本大大降低,沟通的速度较快提升,为教学过程的资源再组织提供了广泛的空间,使得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边界变得更加的模糊,而这也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基于新手段 重构教学过程

  以往的双师型侧重于一人多能,对学校的教师压力较大,培养的效果也并不明显,在多媒体信息传输顺畅、准确、清晰、快速的基础上,企业人力资源可以更加深入地融合到教师和实验室中,与学校的教师资源形成互动,让企业人力资源深层次的、多角度地融入学校的教学过程,企业家、工程师、操作能手等“走进”学校,形成真正的“双师型”教学模式。

  由于历史等个方面的原因,在某些学校物流专业师资力量较为薄弱,特别是教师对实际运作了解较少,使得面向实际应用部分的教学组织变得困难,特别是一些基本的物流实操作业,以高学历为主的教师队伍并不能完全满足教学需要。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企业现场可以作为“直播实验室”,在教师理论教学需要与实践结合的节点上作为实践教学资源出现,例如展现现场的操作场景,提供沉浸式的教学环境;现场的作业人员、管理人员可以根据需要加入到教学过程中的讲解过程中,形成基于互联网的网络化教学环境,将双师型教学资源、直播实验室等理念纳入到教学过程的重构中来。

  在实验室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学生的操作指导直接由相应的企业人员完成,利用在线方式进行实时指导,纠正错误,与学生互动交流,并可以将实验室由于设备、场地资源都造成操作受限的部分由企业完成,进行双向的信息交互,建设成为基于网络化的“虚拟实验室”,以仓储设备为例,由于资金、场地等方面的限制,包括重力式货架、阁楼式货架等在内的大型设备都无法完整地在实验室展现,可以利用企业的资源进行辅助教学,与学校之间起到良好的互补作用,形成社会资源的协同利用。

  优化资源利用模式 提供多元化服务

  在无法与企业进行实时互动的条件下可以利用视频存储的方法,将学生在校内的操作信息直接上传到指定的信息服务平台之上,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由企业人员进行评价考核,并将成绩反馈,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在这种资源组织模式下,可以实现企业与学校资源在时间维度上的统一;未来利用存储的数据资源在可能的情况下可以形成学生的多媒体可视化简历,展现学生的操作技能,作为企业考察的有效依据;如果能够制定合理的规则,将可以为学生的推介提供帮助。从企业的人力资源需求来讲可以通过联盟等形式与学校建立联系,基于上述教学过程资源更多地接触、了解学生资源,并进行多种形式的考察,使得双方的选择变得更加的客观和科学,减少资源的不合理匹配。

  参与主体多元化 构建教学生态圈

  教师参与教学活动,由于学校的行政归属、企业的地域分布等方面的原因,使得校企之间无法很好地实现跨区域的大范围交流,校企共同参与讨论会、点对点参观等传统形式构成了校企合作的主要交流平台,使得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升受到了影响。在新的模式下,人员之间互动有了更加广泛的平台,借助互联网思维可以建立校企之间的合作同盟,教师之间、校企之间、企业之间可以进行信息的进一步交互,特别是面向教学过程的教学资源开发领域,可以更好地聚集智力资源,利用众筹等方式组织参与者,形成广泛认同的教学资源配置模式和内容体系,更好地融合进入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中。校企之间的合作将有更多的选择,未来就可以在人才派遣、培训合作等方面开展更加深入的互动。

  在教学资源要素动态变化的今天,对各类要素的优化配置已经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着力点,从信息时代到数据时代,“互联网+”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更多可供畅想的空间,学生、教师、学校等与企业之间有了更多沟通、联系的可能性,为多元融合的校企模式探索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未来校企之间将会出现更多的机遇,为促进物流领域的人才培养提供有力的推动。(作者单位系北京物资学院  本文刊于9月15日《现代物流报》第12版)

© 2021 CN156.com Interactive.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掌链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邮箱:cn156@188.com 《第一物流网》版权所有,未经合法授权禁止复制、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京ICP备18029850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