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山东、河南等地出现不少企业遭遇“招工难”的现象。一些企业忧叹:“求职者都去哪儿了?”
珠三角许多企业加薪近两成
马年春节后,珠三角不少企业深受缺工困扰。说起招工,广东一家精密仪器制造厂负责人无奈感慨,几十人的招工计划至今没有完成。前台岗位月薪2500元,十几天过去无人问津。
在珠三角,多数企业开出3000至5000元的底薪,比往年提高近两成,而且工作环境日益改善,但仍缺乏吸引力。南方人才市场近日预估,今年企业招聘面临更大压力,去年1.4的求人倍率(岗位比求职),今年有所上升。劳动力市场已从早年的招技工难,演变为招无学历、无技能的普工也难的局面。
在山东,“招工难”成为一些中小企业新年遇到的“第一难”。据说,当地姜、大葱价格比较高,年前好几个农民工都辞职回家种地了。
东部与中西部争抢劳动力
随着中西部产业发展,不少劳动力不愿再外出到沿海务工。2013年,人力资源大省河南有1523万名农民工实现家门口就业,1137万人赴省外就业,省内就业多于省外的情况已持续3年,而且近年新增农民工中八成选择本地就业。沿海劳动密集型企业内迁,正吸引着本地劳动力回流。
除了中西部对劳动力的争抢,一些制造业岗位本身吸引力也在降低。传统行业利润空间小,虽然工资年年涨,但比起很多服务行业上涨幅度小,对员工吸引力不大。
破解“招工难”,需提升员工归属感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80后”“90后”农民工对工作环境、待遇的要求也不断提升。“一些企业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合理的培训与晋升制度,导致员工对企业归属感较低,这加剧了企业‘招工难’。”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表示。在他看来,一二三产业之间,沿海与内地、大城市与中小城市之间在争抢劳动力,节后“用工荒”实际上是劳动力优化配置的一个过程。破解用工荒,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特别是要加大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和创业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