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第一物流网

关注掌链公众号

洞悉物流供应链

当前位置: 首页 > 物流地产 > 园区 > 仓储 >
上下游协同不畅推高库存
来源:现代物流报    作者: 阅读:373 日期:2014-05-27

20140527高库存zyz.jpg

导致制造企业库存高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市场快速反应能力不强、生产经营模式粗放、对市场需求预测失误等。而这一切因素形成的根源,都要归结于制造企业供应链上下游环节协同不畅带来的弊端。

“高库存”如同难缠的梦魇,令制造企业特别是快消品制造企业始终挥之不去。而要祛除“高库存”这一顽疾带来的痛楚,则需要对其病因进行深入的分析,进而对症下药。

滞后的供应链反应速度

在当前“供应链为王”的时代,快速响应是供应链上制造企业制胜的王道。然而目前来看,我国本土的快时尚品牌在“快”上还远远不够。

在国外的服装巨头中,以ZARA、H&M 和优衣库为代表的“快时尚”企业,被公认是库存管理的典范。而ZARA 的“快时尚”模式,主要包含三方面内容,即上货时间快、平价和紧跟时尚潮流。时装涉及满足消费者诸如审美体验、自我实现等心理诉求,而“快”是满足这些诉求的基础。

据熟悉快时尚的服装界资深人士透露,从设计到成衣摆在柜台上出售,中国服装业一般要用6~9个月,国际品牌可压缩至120天。在快时尚家族里,GAP为90天,H&M为21天,ZARA据说只要12天,库存之低显而易见。

ZARA为什么这么快?原来,ZARA 模式中的快速供应链体系,是支撑其品牌商品快速流转的重要环节。据ZARA西班牙总部的相关负责人介绍,其橱窗每20天换一次新款式,门店一星期订购两次新货,物流系统每小时可以向全球78个国家的2000多家门店发出6万件衣服。凭借着这个强大的快时尚系统,ZARA全球门店平效 (一个年度内平均每平方米的销售金额)达到4719欧元 (约合4万元人民币),是中国国内服装企业平效的4倍左右。

反观我国的“快时尚”企业,与ZARA、H&M 和优衣库等国外“快时尚”企业相比,在“快”方面着实相形见绌。

以美特斯邦威为例,近年来除了规模扩张讲求速度和效率之外,在供应链管理上着力不够,忽视了其配套的、并且具有关键竞争力的快速供应链体系的打造,以致不得不面临高库存带来的巨大资金压力。

另外,信息系统的落后导致反应速度滞后,进而也成为制造企业高库存的重要诱因。供应链的快递响应是建立信息的快速收集、分析和反馈之上的,目前国内的服装企业把大量的库存放在门店,然而由于许多门店没有信息系统是手工操作,导致前者不能准确、及时地掌握库存信息,使得库存居高不下,最终影响到了企业发展的市场竞争力。

显然,中国本土快时尚品牌在基于供应链反应速度的“快”方面,还需要在实践中继续提高。

夸大需求的“牛鞭效应”

所谓的“牛鞭效应”,是Forrester教授依照系统动力学的理论提出的,其特征与经济学的“蝴蝶效应”有异曲同工之处。即在系统的一端发生小幅度的扰动,通过整个系统的加乘作用,可能对系统的另一端产生极大的影响。

常见的就是下游企业为了避免缺货失去商机,向上游企业发出非理性的订货,上游企业根据错误的需求信号加工处理信息并传递出去,导致信息的严重失真并逐级放大。虽然上游企业常常会根据历史记录做市场预测,但事实上企业根据预测对实际订货所做出的反应,与实际需求有较大的偏差,这样就容易给企业带来过量的库存。

据了解,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供应链中,使企业承受存货过多的损失。而该现象的不断交替,会造成供应链库存成本增加的恶性循环。

比如在服装供应链体系里,客户需要100件衣服,零售商认为需要150件,代理商认为需要200件,到厂家那里就扩大为250件。也就是说,每卖出1件商品,生产商至少要准备2.5件商品进行库存周转,有时还会超出这个比例,由此也形成了大量库存。

“一些制造企业供应链协同管理能力差,掌控不了上游,为了运营安全,会主动要求增加库存,这样便会为自己带来高库存风险,增加经营成本。如果它有很强的供应链管理能力,有足够的议价能力,自然不会盲目增加库存,进而避免高库存带来的高风险。”深圳市普路通供应链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书智对此向《现代物流报·首席供应链官》记者解释说。

相对粗放的经营模式

此外,制造企业相对粗放的生产经营模式,也是导致库存激增的重要因素。

仍以服装企业为例。大部分的服装企业在销售上过度依赖分销渠道,在渠道管理上无法掌控分销商的销售情况和库存,只能依靠订货会等粗放式的手段来预计销量,不但需求与产品供应之间的时间过长,造成超额预计销售量,而且生产无法适应快节奏的时尚趋势变化,很容易产生库存。

据了解,按照“订货会”这种模式,一般服装企业开春夏和秋冬两季订货会,在现场根据客户的订货量确定产量,然后安排生产。这种模式由于依靠渠道商提供信息,而不是消费者,造成服装销量低于预期,预估出来的生产量与市场实际需求完全脱节,从而导致库存积压。

目前,加盟商、代理商与企业之间没有形成有利于库存控制的机制,15%~20%的退货率和换货率,使得加盟商和代理商没有控制库存的动力。同时,服装企业的特性是要不断地推出新品,随着源源不断地补充生产,最后导致企业库存的“雪球”越滚越大。

另外,企业粗放式的管理模式还体现在物流配送以及信息化管理滞后上。据了解,我国大多数服装企业都是自建配送运输中心和仓储中心,总部根据分公司要货信息将货品运送至各分公司,再由分公司配送至销售网点。

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多数服装企业总部向分公司送货平均为15~20 天/ 次,分公司向渠道网点送货频率为3~5 天/ 次,新品的上市速度大幅降低,效率低下导致总部和分公司的存货积压。由于数据信息的缺失或传递不及时,很多企业对目标销售额、计划铺货数量以及货品调配等多种指标的匹配达不到最优化,使得存货管理缺乏灵活性,最终降低了存货周转率,造成高额的库存。

© 2021 CN156.com Interactive.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掌链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邮箱:cn156@188.com 《第一物流网》版权所有,未经合法授权禁止复制、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京ICP备18029850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