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一提B2B,大家的反应就是阿里、慧聪;实际上弄清楚基于互联网的B2B由何而来,就会发现B2B的核心在于两端的企业而非平台。事实上,在我们提到的交易平台之外,企业对于物流仓储的刚需却极少得到满足。今天和大家一起从B2B的发展历程探讨物流仓储互联网化的重要性。
“二十一世纪,要么电子商务,要么无商可务!”十多年前比尔·盖茨如是说。今天,虽然已经很难考证盖茨当时所谓的“电子商务(E-Business)”其内涵到底指的是什么,但却几乎可以肯定的是,2000年起在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电子商务(E-Business)”浪潮,最开始其实主要指的是具有相当程度的专业性、普通人难明就里的“企业与企业”之间的B2B电子商务,而并非是指今天普罗大众都具有广泛认知度、与普通消费者息息相关的所谓B2C/C2C电子商务(E-Commerce)”。
“电子商务(E-Business)”这一概念最早是由IBM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提出。按照IBM最初的定义与愿景,“电子商务”是指将买方、卖方、厂商和合作伙伴在国际互联网、企业内联网和企业外联网中连接起来,开展网络环境下的商业应用,以网络为依托,通过协同工作,达到彼此之间协作效益的最大化。IBM彼时还认为,企业进入电子商务可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先建设所谓“企业内联网”,实现企业内部各部门、各环节之间的业务流程IT化与互联互通,消除信息孤岛,降低企业内部的协作成本、提高工作效率;第二阶段是建立所谓“企业外联网”,将企业与消费者、供应商、客户以及商业合作伙伴之间通过互联网连接起来,以便实现企业与外部商业伙伴之间供应链的电子化“互联互通”,从而在更大范围内达到降低成本、提高商业效率的目的。
IBM所谓的“企业内联网”建设,实际就是后来大家比较熟悉的,以ERP系统的部署与实施为主要内容的企业内部管理信息化。上世纪90年代,随着SAP与ORACLE相继推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综合性大型企业管理软件产品,全世界范围内的大中型企业迅速掀起了一股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浪潮,而国内企业如华为、中兴、美的等也相继在90年代后期开始在企业内部实施大型ERP产品。
而伴随着企业内部信息化(内联网)建设在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增强企业竞争力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企业自然而然地开始出现“将内部IT网络延伸到自己的供应商或客户之处,从而与外部供应链合作伙伴实现电子化的互联互通”这样一种强烈的需求。正是在这一市场需求背景之下,IBM于2002年左右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大力鼓吹其所谓“电子商务,随需应变(E-business on demand)”的企业发展战略(相信有些人可能对当年IBM在国内很多机场所做的有关大幅平面广告还留有印象)。
由IBM所引领的这一股“电子商务”潮流,在当时主要指的就正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B2B电子商务,因为在那个尚属“渠道为王”的年代,C2C还只是买卖旧货的“跳蚤市场”,B2C还处在前途未卜的萌芽状态,普通人对于“电子商务”的理解与认识知之甚少,“电子商务”还主要只是少数大中型企业内部相关专业人士关心与研究的课题。以国内的华为、中兴、联想等先进企业为例,基本均在2003年左右开始研究实施自己的B2B电子商务战略,着手以“供应链业务外部协同”为核心诉求的“企业外联网”建设。
然而,世事难料,历经过去十多年的发展到如今,原本少有人看好的,面向普通消费者的B2C电商(网上零售)其发展可谓高歌猛进、欣欣向荣;而原本很多人(如IBM等一干大中型企业)寄予厚望、投入不菲,以“供应链业务网络协同”为核心诉求的企业间B2B电子商务,其发展却是步履蹒跚、成效不大,远未达到当初的预期。
据美国一家权威研究机构“Supply Chain Insight ,LLC(下文简称LLC)”在2014年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80%的企业仍然主要是在依靠电话、传真、电子邮件、电子表格数据(如Excel)等传统方式与供应链合作伙伴(供应商、客户、物流商等)进行商务活动的协作连接,远未达到所谓“电子化互联互通、供应链可视化”的程度。
而相较于欧美发达国家,有“世界工厂”之称的中国,有关“B2B电子商务”的发展,其总体水平则是显得更为落后,因为代表未来B2B电商发展趋势,以“业务流程互联互通、供应链可视化”为核心诉求的一种创新商业模式“供应链商业网络(Supply Chain Business Network,SCBN)”,在发达国家已经有十多年的研究与发展历史,目前正借助“云计算、移动互联、大数据”等技术进步的推动,渐有燎原之势,而国内的所谓B2B电商,则迄今为止还仍是主要在层次较低、价值越来越有限的“信息黄页中介型”的商业模式中苦苦挣扎、找不到转型升级的出路。
一、B2B电子商务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尽管迄今为止,全世界范围内在B2B电商领域,目前还尚未出现象亚马逊、阿里(淘宝)之类对传统行业的营商模式产生颠覆性影响的行业巨头,但相较于在B2C领域,传统企业表现出的更多是“被动”卷入不同,传统企业在B2B电商领域的“探索”不仅历史更悠久,而且表现出的是更为“主动”与“积极”的姿态。回顾过去二十多年世界范围内B2B电子商务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划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1990年代的电子数据交换(EDI,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阶段。上世纪九十年代以ERP系统的部署与实施为核心的企业内部管理信息化建设(内联网),在企业内部管理流程化、集成化、自动化方面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也自然而然地催生了(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相互之间的数据交换与流程协作的电子化与自动化需求,但囿于当时整体的技术与经济条件,以及EDI本身的技术成熟度与应用局限性,EDI在企业之间的实际应用与效果十分有限,并未能够大面积推广开来。
EDI作为一种技术概念与方法论,其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1960年代的美国铁路运输行业不同公司间“运力”的资源协作与数据交换。但由于EDI在实践过程中,只能是“单个公司”与“单个公司”之间的“点对点”数据集成方式,难以形成“标准化”的产品,存在“单纯的技术实现方法难以满足复杂多变的企业应用需求、应用稳定性较差、缺少可交互性”等一系列问题,故EDI的后来发展,只是更多地在一些特定应用场合出现,例如比较知名的EDI集成商SEEBURGER,就主要是为SAP的周边应用扩展提供集成服务等。
2000年代的增值网络(VANs,Value Added Networks)阶段。随着新千年以来互联网基础条件与应用技术的飞速发展,基于大中型企业对于外部供应链业务协同(客户与供应商之间)电子化的强烈需求,SAP与ORACLE这两大企业ERP管理软件巨头相继于本世纪初推出了自己的“供应链网络协同”产品(但由于SAP/ORACLE产品十分昂贵的特性,许多企业则是选择了自己开发类似特性与功能的产品)。该类产品与应用具有下述基本特征:
一是它们都是将企业内部IT系统向外部(供应商或客户)延伸的结果,本质上它们还是企业内部ERP系统的一个或多个组成模块,在技术实现与应用方式上,与企业内部IT系统具有天然的、高度的数据集成性与应用可交互性;
二是它们都具有“一对多(One to Many)”的应用形态,即以“当前企业”(供应链“链主”)为核心,通过“供应商应用门户(ISP,Internet Supplier Portal)”向上游延伸到其若干个“供应商”处;通过“客户应用门户(ICP,Internet Customer Portal)”向下游延伸到其若干个“客户”处。
VANs增值网络形态的B2B电子商务模式,由于存在产品应用的标准化程度高,部署实施容易,能够高度满足“当前企业”的核心诉求等诸多优点,因此,很快成为大中型企业实施“企业外联网”战略的主要方式,国内企业如华为、中兴等在2003年左右开始部署实施的“供应商协同门户”也正是此类B2B产品。
然而,该类B2B电子商务产品的实际应用也存在一个重大的“先天缺陷”:主要只是单方面对“当前企业”(链主)有利、有价值,对众多的外部合作伙伴(供应商或客户)利益有限甚至带来额外的麻烦。(由于企业要求自己的“供应商”配合总比要求自己的“客户”配合来得容易,故目前常见的该类B2B产品主要还是在与“采购”相关的供应链业务协同应用方面)。
此类B2B电商产品在实际应用中,从“供应商”的角度来看,由于企业不可能只有一个“客户”,因此客观上需要同时学习掌握并使用来自多个不同“客户”的“私有”产品系统,同时满足不同客户的“私有系统”的业务协同需求,故往往因给“供应商”带来额外的负担与麻烦,而出现“供应商”不愿配合或消极抵制的现象,从而最终导致企业(链主)的B2B电子商务战略的实施步履维艰,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