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物流全媒体10月21日讯(微信:cn156news)
10月11日中午,上海虹桥机场发生惊险一幕,一架A320客机在滑出跑道、即将起飞时,发现一架A330客机正在横穿跑道。发现这一情况后,A320客机紧急起飞,从A330上方掠过,避免了相撞事故。
中国民航局调查组连夜对这起飞机冲突事件进行了调查。从调查初步结论来看,此次事故是一起塔台管制员遗忘飞机动态,违反工作标准而造成的人为原因严重事故征候。性质极为严重,属于A类跑道侵入。
就此,民航局日前召开全行业航空安全电视电话会议,通报10月11日虹桥机场发生的跑道侵入事件初步调查情况,深刻剖析存在的问题,要求全行业深刻汲取教训,举一反三,保持安全警觉,全面管控风险,确保民航安全的底线不被突破。
此类事件并非偶然。2014年东航MU2528(三亚-武汉)航班,在武汉进近阶段联系塔台时,因塔台管制员在岗位上睡着,多次呼叫无人应答。而在2008年4月的大连机场跑道入侵事故中,两架飞机险相撞,机场塔台被责令整改。
固然,在空管工作这种对安全极为敏感的重要岗位上,管制员屡犯如此低级的错误难辞其咎,必须严肃追责严加处置,以绝后患。但“飞机险相撞”仅仅是空管员失职所致吗?这背后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一是空管人员奇缺。我国这些年来民航运输高速发展,但长期以来,培养空管员的院校有限,每年向空管系统输送的专业人才一直不足。空管员的队伍成长,远未能跟上民航发展的速度。空管员面临全行业的人员短缺。同时,由于空管员是一个职业压力极大的工作,工作负荷普遍过大,人才流失较为严重。即便能留下的,往往也只能干到四十多岁时,因不堪压力而转岗。
二是我国航空管制科技化水平不足。“飞机险相撞”,暴露出空管员双岗制责任缺失、专业人员资质不全等问题,存在空管员培训、激励机制、疲劳管理和运行规则等诸多制度性“短板”,也暴露出我国航空管制科技化水平不足的问题,隐患重重。
三是预警机制缺乏,航空管理滞后。“飞机险相撞”总是在事件发生后,民航管理部门才急急忙忙召开会议、检查原因、在全行业提出整改措施。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鉴于此,“飞机险相撞”事件,不能只追究空管员的责任,也不能只是进行一阵风的安全整治。更重要的是应加强预警机制,改变航空管理滞后的现状,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确保民航安全的底线不被突破。“飞机险相撞”后的“亡羊补牢”之策固然必要,但如果飞机当时真的撞上了,机毁人亡,补救措施再多,又有什么用?发生“飞机险相撞”事件人命关天,各级管理部门也应承担管理失职责任,也应被严肃追责。否则,类似事件难以杜绝。
要从根本上改进空管员的培养和管理制度,完善程序和人工监控,并通过借助科技手段提升空管的常态智能化水平,这才是避免类似风险和事故发生的根本所在,远比事后检查反思更靠谱。同时,在国际航空界,早已借助科技手段实现了空中交通管制系统现代化和科技化,使空管员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这些技术手段,亟待在国内普及。
本文同期刊载于10月21日《现代物流报·综合物流》第A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