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马航客机MH370失联的第26天,事实的真相依然扑朔迷离。不过,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是:马航的安检流程存在巨大的漏洞。失联事件爆发后不久,发现两个人的名字出现在航班名单上,但实际上两人并没有登上这架航班。经有关部门证实,两人都在泰国遗失过护照,是有其他人冒用护照本人登机。虽然最终确认冒用护照的乘客并非恐怖分子,但是在反恐形势日益严峻的当下,马航客机失联事件的发生,再次为全球范围内的航空安全敲响了警钟。马航安检 形同虚设
对于为什么乘客可以拿着假护照顺利登机?马方发言人3月11日公开回应说:“从航空公司的检查层面看登机人的信息没有问题。”但马方也承认,的确有两名伊朗人持假护照顺利登机,这暴露出马来西亚吉隆坡机场安检过程存在明显的漏洞。
中国民航大学民航发展政策与法规研究中心主任刘光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一个乘坐国际航班旅客的登机流程来看,需要经过三道安检关卡。
一是安检,检查乘客是否携带违禁物品。二是执机。两名伊朗人使用他人护照,主要问题就出现在执机环节。因为,乘客首先要到执机柜台更换登机牌,查验相关证件,如身份证明、护照。从马航事件来看,工作人员没有发现护照真伪,是一个巨大的安全漏洞;换了登机牌,经过安检后乘客从候机楼登机。在这个过程中,仍有两个安检环节。出候机楼,有专门的执机员核对登机牌和人员是否一致。到了飞机舱门前,还需要再次复核乘客的身份信息。经过层层查验,马航方面都没有发现有两名乘客持假护照登机。这表明,要么是执机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要么可能存在内外勾结的问题。
三是海关检查。国际航班在出境、入境时会对乘客进行严格的身份检查,需要查看护照,但是在这个环节仍没有发现有人持假护照。刘光才认为,这暴露出的不仅仅是安全问题,而是需要马航全方位的整顿。
就在马航客机失联事件发生后不久,一位乘坐3月7日马航航班回国的乘客就曾向媒体爆料,由于疏忽带着一瓶矿泉水过安检时竟然没有被发现。
事实上,马来西亚安检不严的问题一直饱受乘客的诟病。刘光才告诉记者,包括马来西亚在内的多个东南亚国家,旅游业是本国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为了吸引旅客,在旅客出入境安检方面并不是很严格,这使得航空安全存在诸多隐患。航空安全 警钟频鸣
事实上,不仅仅在马来西亚,在全球范围内,各大航空公司在保障航空安全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漏洞。
在2010年10月发生的也门邮包炸弹事件中,两个装有炸弹的包裹顺利地通过了机场货运安检。对此,有专家指出,相对与民航客运而言,对货运航班的安检相对宽松。而且,中转航班不再进行安检。事实上,就在不久前,申通快递违规收寄的化学品,同样成功通过安检,“登”上了吉祥航空的腹舱。这两个事件都暴露出航空安检存在的重大隐患。
在全球各个国家中,美国被公认为航空安检最为严格的国家。自从“9·11”事件发生以后,美国在机场安检等领域投入至少400亿美元的资金,购买了大批先进探测设备。机场安检工作由联邦政府接管,乘客不仅要脱鞋、还要解下皮带、脱下夹克、交出通讯设备等。同时运用生物识别技术,包括指纹、虹膜等,指纹的采集也由两指增加到所有手指信息的采集。刘光才告诉记者,美国的安检主要是根据乘客的身份和来自的地区设定安检级别的。
但是即使被强化的航空安全系统仍存在重要漏洞——2009年底仍然发生了恐怖袭击未遂事件。2009年圣诞节,美国西北航空公司的253航班在启程飞往美国底特律途中险些被炸毁。而这场“空中惊魂”事件本可以避免。因为,在此之前,已经有迹象表明,这名来自尼日利亚的乘客很可能实施恐怖袭击,但是相关部门并没有采取行动。“这类安全隐患基本上都出现在国际航班上,美国国内航班很少出现这类情况。”刘光才分析说,这主要是因为,各国安检措施不同,机场安全设备水平大相径庭。各国出入境和安检政策的不统一,使得航空安检的漏洞存在“短板”的现象。
不过,纵观美国出台的相关强化安检的政策,有种“事后诸葛亮”的感觉。如2001年“鞋弹”事件之后,要求乘客的鞋子也经过安检。2006年,用液体炸药在亚特兰大上空引爆数架航班的恐怖袭击计划被识破之后,“所有乘客禁止携带超过100毫升的液体登机”的安检政策随之出台。
此次马航客机失联事件中,两名乘客使用了被盗取的护照。对此,有外媒认为,这为全球加强审查国际旅客被盗窃或遗失的旅游文件敲响了警钟。检查护照程序并不复杂,但大多数国家却不以为然。在全球每年10亿旅客中,有40%的旅客在旅游证件出现错误时,未经全球护照资料库审核就被允许登机。亡羊补牢刻不容缓“对于中国的航班安全工作,我们一直不敢放松,人命关天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3月13日在记者会上如是说。针对马航客机失联事件,以及近几年发生的一系列航空安全事件暴露出的在安检环节的漏洞,强化航空安全已经迫在眉睫。
刘光才告诉记者,从全球范围内来看,每一家航空公司的航空安全制度建设是基础。与时同时,还要加强对航空公司和机场安检人员的管理。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因为,再完善的制度终究还是要依靠人来执行。在航空安全专业语中,有一个词叫“人为因素”。在人员管理方面,需要强化人员培训和安全纪律,并辅以严格的处罚措施。
然而,在全球航空业,安全和效益是相互矛盾的。提高航空安全的保障能力,需要航空公司和机场的投入。诸如,安检设备、人员配备,安全培训和制度建设,这将增加航空企业的运营成本,挤压企业利润。近几年东南亚国家低成本航空发展很快。这看似让消费者从中受益,但这种甜头在一定程度上是降低航空安全标准,以牺牲航空安全为代价的。“如何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有业内专家表示,航空安全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为了保障航空安全,导致航空企业普遍亏损甚至破产,也会损害公众利益。而飞机飞不起来,同样也是损害公众利益。
刘光才认为,探索并逐步建立起航空安全成本风险的分担机制,或是未来强化航空安全的发展方向。在航空安全方面的投入,由国家、航空公司、机场和保险公司共同承担。这样既强化了航空安全,又减轻了航空企业的成本压力,保障其能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优良的航空服务。
值得注意的是,自“9·11”事件之后,随着全球反恐形势的日益严峻,各国普遍强化了航空安全检查。但是由于涉及到人权方面的问题,航空企业在保障航空安全方面的投入,往往伴随着质疑甚至是反对。美欧等西方国家在机场启用“人体扫描仪”等安检设备,更是遇到人权组织的强烈反对。
保障航空安全不仅仅是航空公司和机场提高安全标准,应用先进的安检设备等加强安检措施就能解决的,更需要乘客增加安全意识。事实上,当航空安全事件发生时,对航空公司和机场安检措施的强化,乘客会认为这是保障自身安全所必需的,不会因为安检措施的烦琐而心生厌烦;但是随着时间的推延,乘客则会认为安全检查强化措施会给自己造成诸多不便。因此,提升乘客安全意识也是强化航空安全的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