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是个江湖,既出豪杰,也出豪富。与富豪榜上大部分的“家族”富豪不同的是,物流行业的登榜者,几乎清一色都是白手起家的。王卫如此,刘武如此,王树生如此,黄远成、李东军、陈德军、付长明、李艳归、喻渭蛟、王振华、崔维星、刘用辉、杨绍鹏、周国辉、官金仙、黄武学、徐冠巨、薄世久、杨志平、李浪……这一个个如今如雷贯耳的物流大佬的名字的背后,其实都暗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奋斗艰辛,沧桑往事!
随着时间的流逝,许多人都只记得他们获得成功后的光鲜与豪迈,淡忘了曾经的执着和感动。
第一物流网汇集整理了中国物流行业迄今为止最为知名的二十位“亿万壕”的沧桑往事,供大家细细回味这些正在远去的历史。
财富人物:徐冠巨 传化集团董事长
财富峰值:不详 评估约37.3亿元(2010年)
点评:第一物流报记者在采访全国两会时,曾多次与徐冠巨交谈,这位被称为“民企高官第一人”的物流企业家,不仅有着浙商的睿智,性格中更带了一种谦和沉稳。这或许与他曾身患重病,被医生断定“活不过10年”的经历有关。
被医生诊断“活不过10年”
1961年,徐冠巨出生在浙江萧山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因为父亲徐传化一直在一些小生意,家境在当时还算宽裕。1978年,徐冠巨17岁,参加了“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二次考试,可惜连续两次均名落孙山。1980年,他参加了万向节厂招工考试,成了万向的一名会计。
如果不是有后来的变故,也许这世上就多一个好会计,少了一个物流大亨。
1985年,一场可怕的疾病降临到了年仅24岁的徐冠巨身上,他患上了一种非常难治的血液病--溶血性贫血。医生断言:“休养得好大概可以活10年”。这场病改变了徐冠巨的人生轨迹。
同年,徐家的生意失败,只能靠着积蓄和父亲每月50元的退休金生活和看病,到1986年底,徐家已经欠债2.6万元。而由于生病,徐冠巨只能放弃会计工作回家静养。“这意味着,两万六的欠债可能一辈子也还不起了。”
为生存创业
为了生存,徐传化在和徐冠巨商量之后,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创业。徐冠巨东拼西凑了2000元作为启动资金,开始做液体皂。之所以选择做液体皂,是因为其成本低廉。
就这样,1986年底,传化集团的前身---徐家简陋的家庭作坊正式开业。
当时刚刚改革开放不就,市场需求旺盛,徐家的液体皂生意也因此获得了巨大成功。徐冠巨的“第一桶金”也是来源于此。
徐家开始走出绝境的时候,重病青年徐冠巨也开始乐观起来。病居然也慢慢好起来了。
随着液体皂生意的慢慢扩大,徐冠巨开始自学研究化工,通过不断试验,推出多种产品。其中,1990年,他经过1000多次实验,发明的“901特效去油灵”填补了国内企业在该领域的空白。至今,市面上仍无明显超越901的同类产品出现。徐家的生意再次红火起来,至1993年,传化集团的收入已达3000万元。到了2004年,传化集团的销售额已经接近10个亿。这一年,传化股份在深交所中小板正式挂牌上市。
“现在很多人说中国企业家的资本积累有原罪,但我可以说,传化(即传化集团)从创业就是逐步积累过来的,从一桶液体皂到今天的化工上市公司,都是一年一年的积累,没有投机取巧。”徐冠巨对记者说。
展开物流宏图
在化工领域取得重大成功后,徐冠巨开始在物流领域施展拳脚。
其实,徐冠巨对于物流的认识也是逐步的:1997年,随着传化产品销售的火爆,出现很多产品运不出去的状况,由此,他开始重视运输市场,开始组建自己的车队。很快,徐冠巨把车队又升级成独立核算的运输公司。徐冠巨把这家公司定位为一家社会化的运输企业: “不仅为传化本身服务,同时也吸收社会上的车辆,为其他企业服务。”
随着运输公司的发展,返程车问题又成为突出矛盾。以此为突破口,徐冠巨又把目光投向了获得返程车的主要途径--当时普遍流行的具有配载功能的停车场,也就是通称的货运市场。通过对当时主要的货运市场的考察,徐冠巨逐步理清了对公路货运行业的发展思路。
如今,传化公路港可谓开启了公路货运运营的新模式。其正以旺盛的生命力诠释着中国物流春天的到来。在这个过程中,相信传化也将进一步做大做强,继续做中国民营物流的排头兵。
财富人物:杨绍鹏 海丰航运创始人
财富峰值:39.7亿元 (2013年福布斯中国富豪榜第347名)
点评:从识字不多的码头工人到中国民营船企老大,杨绍鹏的履历看起来似乎顺风顺水。但只有熟悉他的人,才明白这背后的付出与辛劳。没人能像他一样勤勉,也没人能像他一样有毅力,有灵活的头脑……
当码头司机是最大理想
1978年,22岁的杨绍鹏下乡返程,被安排在青岛港8号码头。在当时恶劣条件下,当个码头理货员或者汽车司机是他最大的理想。当时,文化不高的杨绍鹏决心补文化课,经常把夜校的两个班的课都上了,疯狂的背单词。那个年代,学习的人多,但坚持到最后的却没几个。杨绍鹏一直坚持着,当时烂熟于心的世界100多个港口名,直到今天仍能脱口而出。
一天,他习惯性地在码头上核对货物标签,发现山东外贸工艺品公司同时发的两批货被船运公司装错了。杨绍鹏找到理货员,事关重大,理货员也不敢确定。直到核对了原始单据后,才紧急卸货重装。为货主挽回了十几万美元的损失。杨绍鹏也因此引起了领导的重视。不久之后,他就被提拔为科长,成为山东省外贸系统有史以来最年轻的科长。
两年之后,29岁的杨绍鹏再次脱颖而出,被提拔为山东外运公司的总经理助理。而从总经理助理高升至外经贸局副处长,杨绍鹏仅用了4年多。在论资排辈的年代,这种超常规发展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运营模式独树一帜
1991年后,国家开始放开航运业,允许几家垄断企业之外的单位经营航线。当时杨绍鹏已经有了十几年的集装箱运营经验,感到这是个不可多得的机会。于是,创办了山东国际货运代理公司,在最佳时机进入了自己最擅长的领域。1992年,他又联合几家外贸公司出资买了条船,开始自己经营航线。他选择了比较熟悉的中韩航线。
20实际90年代初,正是国际航运市场走强的时候,当时只要懂船舶业务的,就能获得大发展。不过,杨绍鹏的模式可谓是颇具用心。大的航运公司跑中日航线,从锦州出海后会绕着关东关西兜一个大圈子,经停沿途港口,船期漫长。杨绍鹏买来小船,开辟点对点的航线。高频率短周期的打法,为他带来了不少高级货物的生意,比如冷藏货、鲜鱼、蔬菜水果等。通常,这样的特种货物比普通干货的利润至少高出一倍以上。
“有些客户平时可能连舱位都订不到,保鲜度什么的更是没法奢求。大公司可能顾不上的这些细节,我们却可以量身打造。”杨绍鹏说。
1995年以后,外国船公司大量涌入国内,海丰也进入了竞争过度激烈的“恶狼环境”。为了使企业摆脱体制桎梏,杨绍鹏开始改制--他卖掉了海丰当时拥有的12条船,把所有的净资产全部还给了国家。2001年9月,海丰整体改制为管理层和员工持股的民营企业。
“那段时间异常艰苦,杨绍鹏疯狂地工作,几乎每天都是走得最晚的人。”除去了体制的羁绊,杨绍鹏开始了以青岛为中心的全面出击。
谈及海丰的扩张,杨绍鹏笑言,海丰航运每个新增的布点背后都有故事,“我们去上海,港务局就不让我们进,说海丰算什么公司?我们后来挂靠了别的公司才进入;在大连,港务局局长明确讲海丰不能进来;厦门,8家公司联合起来对付我们,要把海丰打出去。”最终,他靠真诚、勤奋赢得了机会。
到了2001年,航运企业的市场行为逐渐规范,市场开始好转。而海丰如日中天的发展,正是对杨绍鹏的眼光和意志的最高犒赏。
财富人物: 陈嘉良 联邦快递高级副总裁及中国区总裁
财富峰值:不详
点评:在工作中,层多次接触过陈嘉良。他有着典型的“香港性格”--低调、谦恭、勤勉;把工作和家庭分得很清,而每一个方面,他都全情投入。从1985年在香港加入联邦快递,从一名普通的客户经理,到如今成为联邦快递的中国区总裁,靠的不仅是他的勤勉,还有独到的商业慧眼。收购大田物流,正是他职业生涯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职业生涯从敲门介绍开始
1985年,陈嘉良大学毕业时,刚好碰上联邦快递进入香港市场。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参加应聘,结果,联邦快递用在当时颇高的薪水向他敞开了大门。陈嘉良说:“进入FedEx,不是我有眼光,只能说我幸运。”
陈嘉良的工作在许多人眼里也许颇为不起眼。他每天在各个楼宇中间一家挨一家地敲门,把联邦快递的服务介绍给客户,可就是这个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工作,陈嘉良仍干得劲头十足。那时的联邦快递香港分公司规模很小,实行的是人手带货,陈嘉良每天都会带着护照上班,随时准备带上货飞往美国。
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随着香港进出口贸易一派繁荣,联邦快递业的业务在香港扶摇直上。陈嘉良处理客户关系的能力很不错,连续两年成为全球表现最佳的销售。他得到了一只展翅欲飞的水晶鹰和在百慕大的一周假期。此后不久,陈嘉良就被提升为货运站经理,主管香港进出口货件运作。那时,他要和手下的五十多人一起管理好联邦快递在香港的24小时通关操作。很长一段时间里,陈嘉良每天睡得很少,经常在车里睡一觉后到公司洗个澡,接着再干。“那时,什么都不太懂,除了勤奋,没有别的办法。”陈嘉良说,他的哲学是:我不懂,但我愿意学,可以穿着短裤和大家一块儿做;只有我干得好,在总部面前有光彩,才能为你们争取利益。
资本游戏助力
1989年,联邦快递收购了陈香梅名下全美最大的飞虎货运航空公司,陈嘉良是负责整合操作的人之一。
从1990年代进入中国市场以来,“低成本”理念让联邦快递建立了独树一帜的扩张路径。选择与民营物流企业大田集团合资,对内,接收大田的网点与业务并继续由其开拓市场;对外,利用其强大的国际直航线优势,让越来越多的客户连通其全球供应链。收购大田物流,可谓是陈嘉良的“神来之笔”--既扩大了联邦快递的市场和业务,又保持了低价优势,这也是联邦快递迅速发展的秘密武器。
随着跨境电商的迅速发展,联邦快递的业务蒸蒸日上。今年,联邦快递又获得了中国快递从业执照,这无疑将更进一步推进其业务的增长。
财富人物:崔维星 德邦物流创始人
财富值:不详
崔维星,山东诸城人,1992年毕业于厦门大学会计系会计专业,同年分配到广东省中国国际旅行社任财务部会计;1993年,因不满于当时的工作现状,崔维星打破了带有国企标签的铁饭碗毅然下海搏击。在下海的这段日子里,崔维星的经理可谓非常丰富,做过会计,也做过国际货运。
当时,一位广东国际货运公司的老朋友向崔维星介绍了航空货运的广阔发展前景,同时希望他加入负责货运业务。业务工作极大地挑逗了崔维星的神经。他兴冲冲的加入到货运公司,之后被派往中山开拓最原始的货运业务。一个搬运工,一个司机,这就是当时崔维星全部的下属了。他因此一边做着领导,一边干着杂活。
由于这个营业点地理位置比较偏,崔维星想了很多的办法,业务虽然打开了,但离初始目标还有相当一段距离。到1996年8月,广东国际货运公司领导认为中山营业点业务开展不好,决定放弃中山业务。
但崔维星没有放弃。凭借自己收获的货运经验和相当一部分客户资源,1996年9月1日,崔维星筹措了部分资金,创建了“崔氏货运公司”。公司当时只有四个人:崔维星及他的爱人薛霞、一个司机、一个搬运工。
减去了大公司操作的中间环节,再加上丰富的经历经验,在短短的几个月里,公司的业务走上了正轨,货量一直稳中有升,利润也在不断积累。这样不到一年时间,崔维星就赚到了近二十万,完成了创业后的第一桶金任务。
1998年6月,崔维星承包了南航老干客货运处,掌握了货运的主动权,相当有思想的崔维星就像是开足马力的发动机,很快为公司找到了充足的货源。带领公司进入了发展上升通道。
2000年8月8日,广州市德邦物流服务有限公司正式成立。由于优质的业务,很快吸引了一批合作者。同年12月,俞大富(现今的金大物流的老总)带着他的公司并入德邦;2001年,石浩文(现今新邦物流老总)也带着他的公司并入德邦。德邦进入到快速膨胀期。此时,德邦将目光转移到汽运专线上,为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
2003年4月,俞大富因与德邦在发展理念上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他带着金大走向了另一个发展方向,德邦因而失去了深圳的主要业务。同年6月,石浩文因为同样的理由带了一批骨干成立了新邦物流。两次分割,几乎让德邦落入深渊。
为了把德邦带出困境,崔维星决定改变业务模式,利用自己的货运优势,进一步挖掘业务潜力。2004年,广东德邦物流公司成立,注册资金1000万元。此后,德邦创新推出“卡车航班”业务,用公路货运的价格完成航空快运的业务。正是这项业务让德邦完成了脱胎换骨的变化,踏上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因篇幅较长,全文将分为五辑刊载,本文为第二辑。敬请关注后续报道!)【资料整理 第一物流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