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物流全媒体10月14日讯(微信:cn156news )
学科建设是高等院校发展的龙头工作,具有巨大的引领作用。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学科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地演变和提升。目前比较认同的第一种含义是学术分类,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如自然科学中的化学、生物学、物理学;学科是与知识相联系的一个学术概念,是分化的科学领域,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概念的下位概念。第二种含义是指高校教学、科研等的功能单位,是对高校人才培养、教师教学、科研业务隶属范围的相对界定,学科建设中“学科”的含义侧重后者,但与第一个含义也有关联。
物流特色学科建设面临新的历史机遇
目前高等院校发展面临着新的历史机遇,2016年2月教育部印发《教育部2016年工作要点》的通知。通知要求,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制订“双一流”实施办法。同时当下物流已经成为国家的先导和支撑性产业,跨界融合趋势明显,目前学校为适应未来教育、产业、学校的发展趋势,需要以更高的战略视角考虑资源配置,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发扬,突出产业背景优势,谋求特色型发展。
北京物资学院作为国内唯一一所以物流和流通为特色的高等院校,在学校长期的历史发展积淀下,凝练了以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为基础的物流特色优势研究领域,是学校学科建设的中坚力量,未来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学校若希望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获得发展就必须依托特色学科的发展,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为了做好此项工作,近年来学校不断地在对外合作和产学研合作领域进行探索,构建新的推动模式,专门成立了负责对外交流和产学研合作的现代物流产业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形成了覆盖产业链的综合型平台,以目前学校拥有的现代物流创新园、中关村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产业联盟、大学科技园、中关村智慧物流产业研究院等优势资源为基础,以校友资源、校外合作研究机构(包括南方研究院、华东研究院、北方现代农业物流研究院、京津冀一体化物流研究中心)等为支撑,形成以学校为核心、面向产业服务的特色学科建设模式。该模式以明确的战略定位目标为指引、以先进物流理论研究为基础、以物流产业应用为特色,将学科建设、智库建设、产业服务等融为一体,形成具有产业背景特色的新型学科建设模式,形成非常重要的学科支撑资源,摆脱单一的科研项目推动模式,形成“理论+实践”、“学校+产业”的多元协同推动模式,此种模式将成为学校特色学科发展的一个重要参考,也是未来应用型学科建设的一种重要参考。
强化运行模式创新研究,形成特色优势学科
目前研究院已经成为校内进行学科探索、模式创新的改革试验区,具备了承担复杂和创新任务的基础和能力。在现行政策框架内,研究院具有公司化运作的大学科技园和产业研究平台,可以实施更加富有成效的管理模式,整合校内外、国内外产业资源,成为学科建设重要辅助支撑力量;同时研究院还具备包括实验室、联合工程中心等基础力量,并成功申报了通州区众创空间、科普基地和北京市特色产业集聚区等平台项目,可以为学校实施“双创”国家战略,开展产学研合作和对外服务创新提供基础。以大量的基础资源融合、演变为基础,发挥出了强大的聚合优势,形成并强化了为学科建设服务的多渠道平台,为了更好地推动上述任务完成,可以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抓住国家重大战略实施的关键机遇期,重点以“京津冀一体化”、“一路一带”等项目为切入点,发挥学校特色学科和专业优势,和时代需求紧密结合,提升学校在专业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二是以学校为核心,发挥全国性网络资源平台优势,结合当地特点和需求,适当探索学校学科资源的多渠道融入方式,重视产学研合作,摸索、丰富学校新的对外合作模式,实现对外合作的创新式发展。
三是依托“互联网+”思想,以智库建设为主体,形成以物流和期货为特色的产业服务平台,对外提供包括物流大数据分析、科技咨询等专业服务,用“互联网+”的路径服务社会需求、服务产业提升、服务学校发展。
四是以现有的中关村科技城等机构资源为平台,遴选若干重点方向,特别是智慧物流方向,形成新的资源配置模式,确立内外兼容地利用外部资源的合理形式,以高精尖学科发展为基础,形成领先的科研成果并进行产业化推广和社会服务。
特色型学科的构建是行业类院校参与双一流建设的基础,是提升学校学科水平的关键,在新的学科发展机遇期,特色学科的建设会进一步推动学校高水平特色型大学工作的开展,提高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与产业协同发展。(作者单位系北京物资学院)
本文同期刊载于10月14日《现代物流报·综合物流》第A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