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是一个兼具专业与实践的学科,‘象牙塔’式的教学方式,已不再适合当前社会飞速发展的需求,需要我们的师生走出校园,广泛接触社会,了解物流发展现状,做到真正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5月9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任豪祥,出席由北京物资学院主办的以‘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培养供应链人才’为主题的第三届京津冀物流文化节暨“中都杯”第十届物流文化节时指出。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任豪祥)
本次物流文化节,旨在京津冀发展大背景下,加强京津冀高校之间的交流,推进京津冀企业与高校的合作,为京津冀物流发展培养更多合适的人才。
打造物流文化节的有三大初衷
“我们物流学院成立已有12年之久,物流文化节坚持举办了10年,充分说明这一活动已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可。”北京物资学院副校长何明珂表示。
之所以,要坚持举办物流文化节,何明珂表示,源于三大初衷。
首先,从文化与文明传承角度来说,大学是一个知识聚集地,通过文化节这种方式,可以把物流文明不断累计起来,不仅丰富来校园文化,还可以促进物流行业的发展。
其次,大学要求做到教学和研究相长,因此,我们需要搭建产学研综合性的平台,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去进一步探索世界。在物流文化节的设计中,包括很多实操性的活动,很多企业参与进来,共同举办一些竞赛形式的教学活动,这样就缩短了学生与社会的距离,对学生的创业能力、就业能力很有帮助。比如青岛日日顺、顺丰都是我们活动的常客。
第三,交流与互建相结合,我们的物流文化节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在文化节大大小小15场活动中,均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主导参与设计,教师进行指导,企业出题,校内外的专家进行点评以及广泛的校友交流。
“目前,物流文化节主要由我们主办,但我们试图把这一活动打造成京津冀地区的物流文化交流平台,希望今后京津冀更多的大学参与进来,共同打造这一活动,为京津冀物流发展培养更多合适的人才。”何明珂强调。
智慧物流时代,物流教育应走出“象牙塔”
“北京物资学院可以说是国内物流人才培养的‘黄埔军校’。这几年来为国内物流行业输出大批高级物流人才。在物流人才专业培养方面具有坚实的基础。”任豪祥认为。
目前,物流产业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尤其是这两年,智慧物流发展迅速,很多操作正在由机器替代人类。比如京东在无人仓、无人机、无人车等方面发展十分迅猛。总体来说,我国的智慧物流已经走到了国际领先的地位。
据悉,我国开设物流相关专业的学校共计2000多所,每年有几十万的物流毕业生。那么,他们面临怎样的就业趋向?是否适应现代智慧物流的发展?显然这是我们在校师生必须去充分考虑的。
“当下,新的机制创新、新的模式创新、高科技应用层出不穷。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这些最具典型代表的新技术不断涌现,对于即将走向管理岗位的本科毕业生而言,必须对这些新技术做到得心应手,但目前看来,我们绝大部分学生是做不到的。”
因此,以前“象牙塔式”的教学培养方式已经不适应时代要求了。现代物流产业已经远远走在了我们理论教学的前面,我们应该去广泛接触社会,了解物流发展现状。
对此,中都物流有限公司书记韩志军表示,愿意为北京物资学院的学生提供多层次的实习机会,全力支持学校产学研建设。
是机遇又是挑战,争办高水平特色型大学
“任会长给予了我们物流教育界‘黄埔军校’这样的荣誉称号,是对我们高度的肯定,同时也是对我们的期望。对于北京物资学院而言,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我们必须抓住机遇,在培育‘国际化、实战型’供应链人才上、在建设高水平特色型大学的目标上,走出一条创新之路。”北京物资学院党委书记李石柱坦言。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在这40年间,中国发展成为了国际模式。2017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明确将“加快培养多层次供应链人才”列为重要保障措施。
“希望此次文化节,能够成为一次物流文化的成果展示、思维碰撞、学术交流、人才培养的盛事。欢迎京津冀地区物流高校,加强联系、互联互通、优势互补,共同为供应链人才的培养做出贡献。”李石柱希望。
此外,本次物流文化节的圆桌论坛环节,邀请到中国物资储运协会名誉会长姜超峰、北京邮电大学教授杨福兴、北京掌链传媒科技有限公司总编辑杨达卿、中粮我买网仓配中心副总裁白光利,以“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培养供应链人才”为主题展开详细讨论。
据悉,本届物流文化节将持续一个多月,内容涵盖“校企交流、竞技竞赛、名家讲堂、物流展示”等,并邀请国内物流界精英、学者与学生共聚一堂,共同追溯物流文化的发展、探讨物流文化内涵、探索物流文化的方向、推进物流文化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