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第一物流网

关注掌链公众号

洞悉物流供应链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 > 园区专题 >
顺丰创始人王卫:让员工争做“出头鸟”
来源:前瞻网    作者: 阅读:1620 日期:2014-09-22

 曾经有人问我,现阶段顺丰面临的最大问题和最需要的分别是什么?在我看来,最大的问题是人才缺乏;而最需要的,则是精细化管理。


 最近两年公司的发展速度太快了,增加了很多新业务,产生了很多新岗位,而要用有限的资源去满足无限的需求,在人力资源层面总感觉有点捉襟见肘,而且在短期内恐怕也很难改观。另外,顺丰之前一直是做标准快递的,现在开始谋求多元化发展,相当于在原来的基础上又伸出一条腿往前迈了一大步,在这个过程中会不会影响原来那条腿站立的稳定性,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一个考验。


 这个考验除了人才,还包括管理机制、企业文化、信息系统等方方面面。近年来,有很多电商快递企业在积极创新、谋求跨界,其实也都会面临同样的风险和问题。我相信在这方面,很多企业负责人的感受和我是一样的。


 精细化管理突破发展“天花板”


 顺丰之前的高速发展主要是靠一整套机制(包括收派员的计提考核等)来推动的。坦白说,这套机制比较粗放,在前期市场大发展时是比较有效的,但是走到现在,这套机制已经遇到“天花板”了。而要如何突破这层“天花板”,我认为要靠精细化的管理。这个精细化的管理,包括我们的制度流程、管理者的思维模式、管理的方式方法以及信息系统等等,都需要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今年,公司的用工规模将突破30万人。在我看来,30万是一个瓶颈,超过这个数字,人员管理的难度将超出我们的想象,对于公司各个管理层来说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必须慎重对待。


 现在我们在公司内部积极推动一些新的管理模式、组织架构调整、提升管理方法论、优化更新信息系统,以期更贴近新一代的互联网思维。比如,我现在已经慢慢习惯用手机来办公,每天在上面审批很多方案流程。当然,这个只是针对具体问题的操作手段。我们真正要推广开来的是从管理当中去发现问题,把员工在日常工作中所面临的所有问题都提炼出来,纳入一个闭环管理系统,通过相应的沟通机制和平台适时解决。这方面的工作现在才刚刚起步,还有很多机制需要建立,同时也还有很多流程需要优化。我希望最终达到的效果是能够真正降低员工流失率,或者是能够让员工充分感受到公司对他的关怀,同时整个团队的氛围也越来越好。


 当然,我倒不是说我们现在的员工流失率有多么大的上升,但是也没有呈现出下降的趋势,或者说下降得不够明显。我认为真正好的企业应该对员工有很大的吸引力,人员流失率是呈逐年下降趋势的。接下来我希望我们顺丰能够做到以下两点:第一,进来的员工能够留得住;第二,留下来的员工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工作中没有怨言。


 磨合发展,相融共生


 近年来,由于公司的发展需要,我们也从外部引入了不少优秀的人才。


 但是,任何一个成熟的有历史的企业,都会面临一个人员磨合的问题,那就是后进来的人,怎么把外面先进的管理理念、工作方式或者是好的技术有机地融入公司,并且和公司原班人马配合默契。包括一些发展得很好、引领行业的企业,也或多或少地会存在这方面的困惑。比如目前国内的一些互联网公司,都有一套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企业文化,这套文化可能也为其公司的发展立下汗马功劳,但是对于后来空降过来的人员来说,要完全适应这套文化,就需要一个磨合的过程,可能中途磨合得不好,就自己走掉了。


 我们该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我认为这是在考验整个公司的文化、机制,还包括公司管理层对引入新人员、新技术的信心和决心到底有多大。当然,与此同时也是在考验整个团队的素质到底怎么样。如果你的企业没有准备好相应的机制、文化,同时引入人才的决心也不是很坚决的话,那还不如不要引进了。因为就算引进来了,其结果也只会适得其反,新的东西吸收不了,新旧之间还会产生矛盾,难以融合。更可怕的是,会让外面的人对你的公司产生负面评价,最终让优秀的人才对你敬而远之。


 还有,就是在引进外部人才的过程中,可以考虑单独孵化一些岗位环境,让这些人先去那里慢慢调整,逐步融合。这个新环境最好不完全是主体内也不完全在主体外。在这里,他既可以慢慢适应公司的大环境,又能赋予其一定的自主权让他发挥带来的新东西,真正做到内外兼顾,相融共生。


 我相信任何一个人进入一家新的企业,他之前肯定是做好了各种权衡和心理准备,才最终下定决心的。如果后来那个人没有真正融合进来,不排除有他自己的原因,但主要责任肯定还是在于企业。


© 2021 CN156.com Interactive.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掌链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邮箱:cn156@188.com 《第一物流网》版权所有,未经合法授权禁止复制、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京ICP备18029850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