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产业链区域化重构的背景下,作为中国工业经济“压舱石”的山东(2024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3%,全年全省总产值接近10万亿元),正以“链长制”为抓手,打响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
《掌链》第6期《链长制观察》揭秘:从高端化工突破到智能家电升级,从“粗放制造”到“绿色智造”,这场由省委书记挂帅、链主企业领航的“产业革命”,正在重塑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一)破“低端锁定”困局,攀登价值链高端
根据山东省工信厅数据,山东化工产业规模连续29年居全国首位,2024年营收预计达2.9万亿元,但高端化工新材料自给率仍面临结构性挑战。
针对这一痛点,山东自2021年启动“链长制”以来,省委书记林武担任总链长,持续推动产业升级,2024年出台《高端化工产业行动计划》,重点突破POE光伏胶膜、尼龙12等20种“卡脖子”材料。
林武书记在调研中强调:“要用链式思维打通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死亡之谷’,推动创新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跨越。”这一战略已初见成效,2024年全省新增4个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累计达62家(全国第一),研发投入占比3.2%,高于全国化工行业平均水平(2.5%)。
(二)应对双碳挑战,激活绿色转型动能
面对欧盟碳关税(CBAM)等绿色壁垒,山东自2023年起创新实施“产业链碳账户”机制,对钢铁、电解铝等12个高耗能行业实行“一链一策”减排方案,推动重点领域深度脱碳。
2024年,全省万元GDP能耗较2020年累计下降15.8%,新能源汽车产量达42.9万辆(占全国总产量10%),青岛特钢通过“绿色制造+制造绿色”双轮驱动战略,建成全球首个全流程碳中和钢厂,吨钢综合能耗同比下降3%,减少碳排放13万吨。
(三)打破要素梗阻,构建沿黄协同生态
山东于2022年8月牵头成立黄河流域自贸试验区联盟(简称“联盟”),覆盖沿黄9省(区)的12个自贸试验片区和15个经济功能区,形成覆盖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的跨区域协同网络。依托“链长制”统筹机制,联盟推动西安(芯片设计)、郑州(晶圆制造)、成都(封装测试)等节点城市形成产业分工,例如:
济南比亚迪半导体基地通过联盟平台获得西安电子科技大学EDA(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支持,车规级IGBT芯片良率提升至行业领先水平(比亚迪官方数据显示,其IGBT4.0良率达95%以上,部分高端产品接近98%)。
山东省自2021年全面推行“链长制”以来,以省、市、县三级领导挂帅统筹产业链发展,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等9大产业领域的43条产业链(2022年优化为11条标志性产业链),通过绘制“1张图谱+N张清单”明确产业链“四梁八柱”,确定112家链主企业及709家核心配套企业。
该机制通过跨部门协同、产学研联动及6000亿元产业基金支持,
推动3.2万家企业智能化改造成本降低18%,并解决供应链堵点2610个,实现规上企业复工率100%。
2023年进一步深化跨区域协作,依托黄河流域“9+1”联盟,整合西安芯片设计、郑州晶圆制造、成都封测等资源,构建半导体全产业链闭环。同时,通过“链主企业服务名单”动态对接市场需求,加速国产替代进程,2024年信息技术产业营收同比增长17.5%,集成电路产量增长22%,形成“政府搭台、链主领航、专精特新卡位入链”的生态格局,有效提升产业链韧性及区域经济竞争力。
(一)高端化工:从“跟跑”到“领跑”
链长制政策支撑:山东省依托《高端化工产业行动计划(2024-2025年)》,建立“链长+链主”双轮驱动机制,由分管副省长担任链长,每年召开1-2次专题会议统筹产业链全局性任务,制定“1张图谱+N张清单”明确产业链优势与短板。设立6000亿元产业基金,优先支持化工新材料、POE光伏胶膜等“卡脖子”领域,对国产化设备采购给予最高20%补贴。
链主企业突破:万华化学作为链主企业,攻克第四代MDI技术,建成全球最大单套装置(120万吨/年),带动裕龙岛炼化一体化项目(总投资1274亿元)国产化率达92%,POE光伏胶膜产能占全国65%,打破陶氏化学垄断
2024年,山东高端化工新材料占比提升至52%,培育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4家。
数据亮点:2024年化工行业研发投入占比达1.8%,突破POE弹性体、聚氨酯催化剂等15项关键技术;东营港烯烃芳烃产业集群、淄博丙烯产业集群产值均超2000亿元,入选国家级“雁阵形”集群。
(二)智能家电:从“制造”到“智造”
链长制政策支撑:依托《先进制造业强省行动计划》,设立“链群协同”机制,青岛(海尔)、淄博(海信)两大智能家电集群纳入省级“雁阵形”产业集群培育名单,通过“链主群”平台实现订单、库存、物流数据实时共享。2024年投入30亿元专项资金支持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推动企业智能化改造成本降低18%。
链主生态构建:海尔卡奥斯平台链接全省2.3万家配套企业,订单响应速度提升35%,带动海信视像科技突破Mini-LED背光模组技术,2023年山东智能家电产量占全国33%,青岛家电产业规模突破5000亿元。
数据亮点:2024年“芯屏产业”产值突破500亿元,京东方青岛显示模组项目投产填补OLED面板空白;智能家电出口额同比增长22%,高端产品占比提升至41%。
(三)轨道交通:从“国产化”到“全球化”
链长制政策支撑:山东省通过《交通强国建设试点方案》,成立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共同体,由中车四方股份担任链主,联合胶东5市65家单位组建产业联盟,设立3000万元育才基金支持技术攻关。2024年启动“高速磁悬浮示范线工程”,获国家铁路局专项政策支持。
技术自主突破:中车青岛四方研制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列车,牵引系统100%自主化,关键轴承寿命达30万公里(超德企FAG同类产品20%),2023年出口额52亿美元,占全球市场份额18%。依托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联合清华大学等攻克碳纤维车体、永磁同步电机等核心技术。
数据亮点:青岛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产值突破1500亿元,本地配套率达75%;2024年轨道交通装备研发投入占比达4.5%,高于全国行业平均水平2倍。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山东的实践表明:唯有将制度创新(链长制统筹)、科技创新(如万华化学第四代MDI技术、中车四方磁悬浮列车)与生态创新(黄河流域“9+1”跨域协同)深度融合,才能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中抢占制高点。从东营化工新材料集群的全球领跑,到青岛磁悬浮列车出口52亿美元的“中国速度”,再到济南量子计算512位突破的“硬核突围”,山东正以“链式思维”破解“低端锁定”,书写“世界看中国、中国看山东”的产业新篇章。
未来,随着《高端化工产业行动计划》的纵深推进和“量子通信齐鲁干线”的全面贯通,山东将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全球产业链变革,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树立新标杆,为中国从“制造大国”迈向“智造强国”贡献“山东智慧”。
掌链专栏:《链长制观察》
《链长制观察》是掌链总结各省/市/州及县/区等负责人,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发展的探索,为读者了解“链长制”,为行业推进“链长制”提供参考。
编辑:雪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