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浙江、江苏三省是我国对美出口占中国对美出口的比重近六成的省份,江苏是对美出口第三大省。 2024年,江苏省地区生产总值13.7万亿元,增量全国第一;全省货物贸易进出口5.62万亿元,年度进出口规模创历史新高;全省实际使用外资规模占全国的近六分之一,位居全国第一。
面对美国新一轮高关税政策冲击,作为贡献全国9.3%出口额、工业产值达4.2万亿元的"制造巨人",江苏如何破局?答案就藏在独具特色的"链长制"实践中。
《掌链》第4期《供长制观察》揭秘:江都如何从"政府搭台"到"链主领唱",从"补链延链"到"全球控链",以全链条思维重塑产业竞争新优势。这一创新机制正在书写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江苏样本。
1. 破局“卡脖子”难题,强化产业链自主可控
虽然江苏省制造业规模连续13年位居全国第一,但部分关键环节仍受制于人。2021年,江苏省委省政府出台《"产业强链"三年行动计划》,创新性地建立由市、县领导担任"链长"的协调机制,重点推动芯片、生物医药等30条优势产业链的"补链强链"。
以无锡集成电路产业为例,在链长制推动下,2023年产业规模突破2000亿元,国产替代率从30%跃升至45%。省委书记信长星强调:"链长制是打通产业链堵点、锻造长板的关键抓手,必须举全省之力突破核心技术。"
2. 应对全球产业链重构,抢占竞争制高点
在全球供应链加速调整的背景下,江苏作为外贸大省(2024年,江苏省货物贸易进出口5.62万亿元,年度进出口规模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7%),亟须提升产业链韧性。以新能源产业为例,链长制推动常州动力电池产业形成“正极材料-电芯制造-回收利用”闭环,全球份额超25%。
江苏省省长许昆林在调研时指出:“链长制不是‘闭门造车’,而是以更高水平开放融入全球分工,让‘江苏制造’成为不可替代的一环。”
3. 打破行政壁垒,实现跨区域协同发展
江苏南北发展差异明显,链长制通过省级统筹打破地域限制。例如,南京的软件信息产业与苏州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深度联动,2023年带动苏中、苏北新增数字化改造企业超1.2万家。
江苏省工信厅数据显示,链长制实施以来,省内产业链协作项目投资额年均增长18%,区域协同效率显著提升。过去各市‘单打独斗’,现在全省一盘棋。
2019年,江苏率先探索“链长制”,2020年出台《江苏省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确立“一条产业链、一名省领导、一个工作专班、一套支持政策”机制。
2022年,“链长制”升级为“双链长制”(政府链长+企业链主),由省长担任总链长,30位省领导挂钩12条重点产业链,华为、徐工、恒瑞等50家链主企业深度参与规划。
2023年,12条产业链规模达7.8万亿元,占全省工业营收68%;专班协调解决用地、融资等问题超2300项,重大项目审批提速50%(如无锡华虹集成电路项目3个月完成用地审批);江苏省省长许昆林在2023年全省产业链推进会上强调:“链长要当好‘战略指挥员’,链主要做‘战术突击队’,政企协同才能打赢产业链攻坚战!”
江苏以“靶向攻坚”思维,针对不同产业链的痛点精准出招,通过“专项政策+资金配套+机制创新”组合拳,加速突破“卡脖子”环节。
1. 集成电路:千亿基金撬动“中国芯”
2023年4月,江苏省委书记信长星在南京江北新区调研集成电路企业时强调:"要举全省之力攻克光刻胶、EDA工具等‘命门’技术,把南京、无锡、苏州三地的芯片设计、制造、封测优势拧成一股绳。党政‘链长’要带头协调解决企业流片验证、人才住房等实际问题,让‘中国芯’在江苏大地跳动得更强劲。"
近年来,江苏政府部门设立总规模1000亿元的“江苏省集成电路产业强链基金”,其中40%定向支持EDA工具、光刻胶、大硅片等关键环节,企业采购国产设备可获30%补贴(单个项目最高1亿元)。
发布《江苏省集成电路产业“强链补链”三年行动计划》,联合中科院微电子所、东南大学成立“集成电路共性技术研究院”,2023年攻克5纳米刻蚀机控制软件等12项核心技术。
在南京、无锡、苏州设立“国产芯片应用示范区”,要求政务云、轨道交通等场景优先采购国产芯片,2023年国产化替代率从15%提升至32%。
数据显示,华虹半导体(无锡)12英寸晶圆厂月产能突破8万片,良率达99.8%,填补国内车规级MCU芯片空白;2023年江苏EDA工具国产化率从5%提升至18%,芯华章、概伦电子等企业打破Synopsys垄断;全省集成电路产业规模达2750亿元,占全国28%,其中设计环节增速超40%(华为海思南京研究所贡献35%产值)。
2. 新能源装备:“首台套”破冰国产化
在2023年6月常州新能源产业专题会上,信长星指出:"江苏光伏组件产能全球第一,但绝不能躺在‘规模冠军’的功劳簿上。要推动天合光能、中创新航等链主企业向‘光伏+储能+氢能’三位一体转型,各级‘链长’要用好‘首台套’政策,为国产化装备提供至少3个以上应用场景。"
由此,天合光能(常州)N型i-TOPCon电池量产效率达26.2%,组件出货量全球第二(市占率18%);徐工集团(徐州)研制的全球最大2600吨级全地面起重机,打破德国利勃海尔垄断,2023年出口同比增长70%;全省累计推广国产化首台套装备2035台(套),带动新能源产业规模突破1.2万亿元,光伏组件、海上风电装机量均占全国40%。
面对145%的关税壁垒与全球产业链重构的双重考验,江苏用"链长制"给出了中国制造的破题方案:从政府链长的顶层设计到企业链主的市场突围,从补链强链的精准施策到全球控链的战略布局,这场刀刃向内的改革正重塑制造业基因。
省领导躬身入链、50家链主企业协同攻关,江苏不仅筑牢了12条产业链防线,更在"卡脖子"处种出创新之花——芯片良率突破99%、动力电池全球份额超25%、国产大飞机用上"江苏关节",这些硬核突破印证着一个真理:产业链的厚度决定抗风险能力,创新链的高度定义全球话语权。从长江之畔到太平洋彼岸,这场"链式革命"正在证明:中国制造,从来不是被动迎战,而是以链为剑、破浪前行!
掌链专栏:《链长制观察》
《链长制观察》是掌链总结各省/市/州及县/区等负责人,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发展的探索,为读者了解“链长制”,为行业推进“链长制”提供参考。
编辑:雪晴